近日,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生陈生领衔的“大学生猪肉倌”正式在上海12个菜市场亮相,经营猪肉生意。50余名大学毕业生被分配到了各大菜场的柜台,成为猪肉一线销售员工,被市民戏称为“大学生猪肉倌”。据悉,由于员工中大学毕业生占了一半多,学习能力强、素质好,使得壹号土猪发展很快,在珠三角的专柜已经超过500个。同时,一线“猪肉倌”的月收入也达到3000元以上,管理层更有10万元以上年薪,这一薪酬与办公室里的白领不相上下。
看到这则消息,也有不少人存在质疑,大学生卖猪肉,是不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受过高等教育却“无用武之地”,知识岂不是白学了?北大毕业生卖猪肉,是不是太可惜了?而笔者认为,“大学生猪肉倌”能够开启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一片新领域,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为大学生的就业和社会实践开辟一片新天地。
大学生卖猪肉,水平不一般。“卖猪肉也可以卖出北大水平” 这是北大毕业生陈生的话,他绝不是在吹牛。在卖猪肉之前,他已经是一名成功的商人。他领衔的“大学生猪肉倌”与市场上的猪肉摊大不相同。他运用先进的管理和营销理念,转变猪肉行业传统的经营模式,在猪肉销售这一传统行业开辟了“蓝海”。
大学生卖猪肉,技术含量高。在成为“猪肉倌”之前,大学生们要先进入陈生创办“屠夫学校”学习。“屠夫学校”教会他们猪肉分割、烹饪技巧等基本常识,又进行了销售技巧、服务礼仪等培训,同时还要掂砖头、砍木棍,为的是能实践“庖丁解牛”。从“屠夫学校”走出来,就成了真正掌握一门技术的“猪肉倌”。可以说,大学教会了学生如何学习和思考,而“屠夫学校”让理论知识能够付诸实践。
大学生卖猪肉,也能提素质。大学生们可以通过卖猪肉,了解谋生的艰难,了解副食品市场现状,亲身体验市场上的猪肉是否安全,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这些都是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况且,卖猪肉也是一门学问,这比在教室里闭门造车强得多。另外,大学生能够借此机会接触到整个行业,学到的知识和经验为今后创业也提供了帮助。
时代不同了,大学生卖猪肉又何妨?只要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实践,在哪里就业都能干出成绩,实现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