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4日报告显示,全球食品价格指数9月继续攀升,这是否会触发新一轮的粮食危机,进而波及中国国内市场?对此,商报记者昨日致电国内多位专家,他们表示,新一轮粮食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并不大,且即使危机出现,中国也仅有部分进口依存度较高的粮食产品物价会受影响。
全球粮价变动波及国内
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10月4日报告显示,小麦、糖、牛奶与肉类等一揽子食品一路领涨,全球食品价格指数9月继续攀升,已接近2008年粮食危机水平。
商报记者通过中国粮油信息网查询了解到,今年1月1日至8月31日,国际市场上玉米、大豆、豆粕分别上涨23%、44%、71%,而国内现货市场也分别上涨9%、10%、60%。
国家统计局9月4日公布的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情况(8月21~30日)显示,27种食品中,散装鲜鸡蛋的涨幅居首,比上期涨5.5%。粮、油、肉类价格均现涨势。食品价格突然上涨引发人们对通胀的担忧。
胡定寰:难影响国内粮食安全
“当前全球粮食只是结构性的短缺,对国内整体的粮食安全不会带来大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定寰在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说。
胡定寰分析,从国际上看,美国、俄罗斯的干旱,巴西的多雨导致粮食产量的下降;而在国内,多个粮食主产区收成仍向好。
胡定寰说,目前,国际上产量受损的作物主要是玉米和大豆,而目前我国仅大豆对外依赖度在70%左右;玉米大概有10%靠进口,就中国粮食情况来说,中国的小麦、玉米、稻谷这三大主要粮食产品,都是立足于国内自产,即便国际粮价上涨,对中国的影响也主要反映在大豆上,将对肉类、食用油以及相关的加工产品的价格造成影响。从目前情况来看,肉价、鸡蛋价格波动,主要还是受供需因素影响,饲料价格仅是次要因素之一,因此,不能将国内肉价、蛋价波动单一地、夸大地归结到原料上涨,“毕竟之前一波肉价反弹和蛋价上涨仍属周期性波动”。
常修泽:需密切关注走向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家常修泽也认为,我国粮食已经连续9年丰收,这是化解国际粮价压力的重要原因。“不能盲目悲观,但也不能盲目乐观。”常修泽表示,虽然预计本次波及力度不大,但仍要密切关注全球粮价走向。
高连奎:肉价不会上涨太多
经济学家、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高连奎在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不排除新一轮粮食危机的可能性,但就中国国内市场而言,全球粮食价格持续攀升的影响将限于大豆等局部油料市场。高连奎举例,“由于豆粕并非饲料的主要成分,因此肉类也并不会涨价太多。”与2008年粮食危机情势不同,如今的期货市场不再是放任自流,各国政府一旦发现风险苗头,就会采取提高保证金等干预措施进行调控。
本地市场
肉价先涨后跌 蛋价回落
商报记者从市场获悉,近一周我市猪肉批发价呈现先涨后跌,基本与节前持平。来自观农贸提供的数据显示,9月29日~10月1日,尽管肉价每斤上涨0.2~0.3元,但从10月3日到昨日,该市场监测的猪肉价格又下跌0.3元/斤。
华夏养猪网分析,随着入秋后天气转凉,猪肉消费将进入旺季,居民消费和企业采购量都将大幅增加,加上豆粕、玉米等饲料原料价格高企,预计第四季度的猪肉价格将以稳为主,缓慢回升。
商报记者走访超市发现,近期我市白壳蛋价格稳定在4.98元/斤左右,相比半个月前的近5.8~6元/斤,已回落一成多。
“据我们统计,8月份到9月份,东北大米批发均价上涨了10%左右。”观农贸市场总经理张晓强介绍,目前,每斤东北大米批发均价在2.45~2.5元。张晓强分析,近期东北大米价格有所波动,一是产地气候不理想;二是随着油价攀升,运输成本高企;三是目前正处于东北大米青黄不接的时节,新货预计会在10月份批量上市。随着新米大批量上市,后期我市米价或以稳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