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我国生猪市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近两年,从经济大环境到养殖结构的变化,过去的理念不再适合猪业的发展,新常态成为如今猪业的代名词。那该如何应对这些新常态?是退出还是坚持?如今的猪市确实值得深思熟虑。
2015年猪市的新常态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经济大环境
3月5日两会上,习近平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评论发展战略时强调说,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关键是依靠科技创新转化发展动力。人都是有惰性的,物质是有惯性的。老常态的路子、简单粗放的发展路子难以为继了。在经济发展上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转方式调结构。他借用了一句流行词说:“也不能那么任性了,否则靠什么可持续发展?”
前几年仅考虑经济、快速促其发展忽略其他方面的政策已不再适合当今社会,经济平稳增长、更注重社会平衡、和谐发展成为当今社会的主题。
经济平稳增长对各行各业的影响在2014年就已经崭露头角,养猪业也难脱其身。2015年经济政策对养猪业发展的限制不亚于2014年。经济的疲软引发了养猪业终端消费的疲软,终端消费需求不济为2015年奠定了基调。
二、猪业养殖结构的变化
2012年全国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场出栏量占全国出栏总量的比例达到39%,比2000年提高了30个百分点。中国生猪养殖业目前处于散养向集约化生产转型期,散养占比达60%,但出栏量占比逐渐下滑,规模化养殖出栏量比重大幅攀升。近两年,养殖利润被压缩,头均盈利微弱,散养户逐渐退出猪市。
三、食品安全和环保地位越来越高
从2013年的黄浦江死猪漂流事件开始发酵,到2014年江西病死猪流入七省市等事件,与民众息息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就被提上重要日程。近年来各种环境污染被重视,在三农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养猪业首当其冲,养猪业对土地和地下水的污染更是不可忽视,2015年1月1日施行的新环保法再次强调环境保护。
如今两会再度重提这一话题,人大代表丘杏红表示:“这几年农村经济环境改善了,但是垃圾围村的现象、养殖禽畜粪便污染等环境问题突出,作为基层代表,一方面我希望政府能够加大对农村环境改善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能够进行大力宣传,提升农民环境保护意识。”
食品安全就要求质量达标,散养户养出的生猪质量难以控制,检测措施实施起来较难,规模化养殖这些问题较易控制,将逐渐替代散养成为主导。
四、技术落后?产能淘汰
当前时代要求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淘汰落后技术。对于养猪产业,散养户的养殖水平就是落后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太快,养猪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这部分供应出来的生猪产能也将逐渐被淘汰。
据农业部统计,自2013年9月以来,能繁母猪存栏连续16个月下滑,到去年12月已降至4289万头,较2013年高点下降15%,相比上轮周期低点下降6%。2015年伊始,能繁母猪存栏量仍在继续下降,而下降的这部分存栏量中来自散养户的比例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