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涨势让消费者很无奈,把高价牛肉称为“牛魔王”。但与“过山车”般的猪肉价格不同,牛肉价格的上涨已经旷日持久。这两年,牛肉价格一直高位运行,背后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在推波助澜?在国内牛肉主产省份之一的山东省,养殖户和养殖企业的感受或许能给出一个答案。
探“牛荒”:周期太长,存栏量减少,价格仍将保持上涨态势
对于“牛荒”,代晓鹏也有着切身的体会。邹城市金瑞牛业有限公司的屠宰业务由于牛源少,导致目前的开工率仅有30%。设备闲置自然造成成本增加,综合养殖、屠宰两项业务的利润,虽然近些年行情很好,但企业的总体利润增长并不是太高。
今年9月,国家发改委出台的《全国牛羊肉生产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中指出,受养殖成本上升、母畜养殖效益偏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全国肉牛存栏减少,产量增长减缓,供求关系趋紧,局部地区出现牛羊肉供不应求。尤其是母畜存栏持续下降,已经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十一五”期间,全国能繁母牛存栏比“十五”期间下降10.2%。
与此同时,国内市场对牛肉的需求却愈加旺盛。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加之近年来猪肉瘦肉精等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消费者相应地增加了牛羊肉的消费量。据国家发改委预计,综合考虑我国居民膳食结构、肉类消费变化、价格等因素,2015年全国人均牛肉消费量将达到5.19公斤,比2010年增加0.32公斤。
这也意味着,“牛荒”短时间内不会消失。业内普遍预测,今后一段时期,国内牛肉价格仍将保持上涨态势。
看出路:规模化养殖优势明显,资金瓶颈亟待缓解
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肉牛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出栏1149万头肉牛,比2006年增长94%。其中,出栏10头以下的散养比重达57.1%,而规模养殖场大部分设施条件简陋,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
代晓鹏认为,尽管目前国外的低成本冷冻牛肉对国内市场冲击很大,但在冷鲜肉上国内肉企有着明显的优势。“将来谁掌握了牛源,谁就掌握了市场,同时随着食品安全等政策越来越严,专业化、规模化企业的市场份额、利润空间将被放大。”
按照规划,到2015年,全国牛肉产量将达到717万吨,比2011年增加69万吨,年均增长2.6%。其中,肉牛年出栏50头以上规模养殖比例要从24.6%提高到33%以上。
企业获利,农户受益,肉牛规模化养殖的优势显露无遗。不过,由于周期较长,养殖户和养殖企业所要承受的资金压力非常大。“养牛的都缺钱,现在买一头很一般的小牛要花费近万元。”养了150头牛,高青县田镇街道义东村养殖大户郑红星最发愁的就是钱。“希望国家能够参照生猪,出台扶持肉牛养殖的政策,对规模养殖户或能繁母牛实施补贴。”
目前,高青县已经试水活牛抵押贷款。《全国牛羊肉发展规划(2013—2020年)》提出启动中央预算内投资13亿元,重点支持西部8省区年出栏100头以上的肉牛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改造,适当兼顾冀鲁豫3省、东北3省年出栏200—1000头的肉牛规模养殖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