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记者在宣恩县万寨乡芷药坪村生猪生态养殖大户谭世绍、谭世刚的生猪栏圈里看到,他们正组织人力平整猪圈里的生物发酵物。利用生物发酵技术养猪,今年前5个月他们就实现生猪销售收入100万元,平均1头猪年减少390公斤猪粪、4吨污水污染,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现。
“农户规模饲养商品猪,提高规模养殖效益,取代了过去‘养猪为过年’的小农经济思想。”谭世刚对记者说。宣恩县“4450”养猪模式的成功探索与实施,折射出养猪观念和养猪方式的根本变革。宣恩县畜牧局负责人介绍,推行“4450”生猪养殖模式,取代过去效益偏低、污染严重的传统落后的生猪养殖方式,实现了全县大规模无污染养猪,并提高了猪肉品质。
宣恩县养殖户用传统方式养猪,导致生猪排放的大量粪便和污水污染一直难处理,制约壮大养猪产业。为解决这一难题,早在2008年下半年,宣恩县就组织专班赴湖北省原种场考察生物发酵床养猪新技术,并于次年4月开始在全州率先推出“4450”养猪模式,即扶持每个养殖户建40平方米的生物发酵床,饲养4头能繁母猪,年出栏生猪50头。为推进这种生猪养殖模式,该县制定了“4450”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规划和实施指南,提出“十二五”期间,全县发展“4450”养猪模式1万户,年出栏生猪50万头,加上其他分散养殖户的养殖,年出栏生猪60万头以上。当年,宣恩县畜牧局、珠山镇政府在珠山镇卸甲坝、甘溪、封口坝3个村组织100户实施“4450”模式养猪试点,这100户饲养能繁母猪400多头,当年出栏生猪2000多头。为此,全州“4450”生猪生态养殖现场会在宣恩召开,推广宣恩县的典型经验。
近年来,宣恩县以试点为基础在全县范围内推广“4450”生猪养殖模式。为解决农户养猪的资金短缺困难,县委、县政府整合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资金、革命老区重点村建设资金、畜牧业专项发展资金、基层农技推广示范资金、乡镇统筹资金,每建成1户给予2500至6000元项目资金补贴,近3年累计补贴500多万元。
宣恩县注重搞好“4450”模式户建设的技术指导与普及,从建场选址、建设过程、垫料制作与管理、生物发酵剂使用,建设一户,成功一户;加强后续服务,提高垫料的使用年限。目前,全县已建成29家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养猪的组织化程度。珠山镇蒙家湾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宣恩县双赢养殖合作社,以其规模养殖场为基础,与周边的“4450”模式养殖户建立合作关系,共同面对市场、统一采购兽药和饲料,统一出售肉猪,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据介绍,宣恩县“4450”养猪模式具有多方面优势:投资相对较少,易于饲养管理,适于山区适度规模养殖,降低生猪疫病风险和市场风险。往往生猪价格上涨时,养殖户养猪一哄而上,价格下跌时养殖户损失惨重。“4450”模式自繁自养,成本相对较低,每批次养殖数量少,生猪价格下跌时损失较小;“4450”模式采用生物发酵床新技术养猪,具有节省饲料、节省水、节省人力,提高生猪疫病抵抗力、提高猪肉品质,增加养殖效益,环保无污染等明显优点,国家农业部计划司、省农业厅、省畜牧局领导实地考察后,对宣恩县实施“4450”生猪养殖模式给予充分肯定,认为“4450”养猪模式是现阶段山区农村规模发展生态养猪业的适宜选择。
“4450”养猪模式凸显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效益。截至今年5月,该县扶持“4450”生猪养殖户1727户,出栏生猪17.66万头,养猪户增加纯收入833万元。仅今年1至5月,该县出栏生猪4.3万头,养猪户增加纯收入20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