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快餐业难见“国宝”鸡
白银耳鸡产于浙江省江山市,是我国稀有的白耳系蛋肉兼用型鸡,肉质鲜美、香味独特,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2006年8月,入选国家首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名录,成为畜禽类“国宝”。
春节期间正是畜禽类销售的黄金期。然而笔者发现,堪称畜禽类“国宝”的白银耳鸡却只能游走在农贸城、菜市场等低端市场,在酒店、超市等消费场所却难见身影。
“酒店、超市等消费场所的原料用鸡大多是白羽肉鸡。”江山市坛石镇占塘村土鸡销售商姜庆华说,白羽肉鸡体重较大,每只重达2公斤~3公斤,适合分割和切块烹调,是酒店、超市的首选原料;另一方面,这些场所的需求量大,白羽肉鸡成长周期短,只需45天左右,加上工业化集中养殖,价格比较便宜,每斤只需7元~8元,能够批量供应这些场所的日常所需。“相比之下,白银耳鸡属于地方品种土鸡,生长速度慢,成熟期需要90天左右,价格可达34元/公斤,在价格、产量上,白银耳鸡都不占优势。”姜庆华告诉笔者。
江山市白银耳鸡产业化协会会长毛和清分析,因为酒店、超市等消费市场难以打开局面,制约了白银耳鸡产业的发展壮大。
产量低、组织化程度低是主因
“目前坛石镇有养殖户4500户,其中养殖量超过50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户只有50余户。”毛和清说,农民养殖白银耳鸡的随意性很强,很多都是看着市场行情在养殖,缺乏稳定的销售渠道,往往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另外,养殖户养殖的白银耳鸡品种较杂,影响了白银耳鸡的总体品质。
“白银耳鸡产量不高的原因还有缺少组织化程度高、带动能力强的示范养殖企业。”坛石镇农技员王培余说,目前该镇有白银耳鸡生产企业3家、合作社12家,最大的养殖场年饲养量也只有4万只左右,产蛋量在10至12吨之间,企业规模偏小,缺少长期定量供应的能力。
“除企业和合作社养殖规模小外,企业和合作社之间各自为战,信息不共享,导致收购商压级压价现象经常发生,这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养殖户的积极性。”姜庆华说。
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是出路
“要想做大白银耳鸡产业,一定要开拓市场。”毛和清介绍,当务之急,就是要破解酒店、超市的市场需求量大与白银耳鸡的市场供给不足这一对矛盾。“要提高白银耳鸡的市场供给能力,就必须要实现规模生产。”毛和清分析,目前,像江西、福建等周边地区都实行“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实行标准化生产。公司负责提供雏鸡、饲料、药品、疫苗和技术服务等,农户从事饲养管理,只承担生产风险,公司按合同价进行收购,承担经营风险,该模式极大提高了农户们的养殖积极性和养殖量。据他分析,坛石镇有推行该养殖模式的资源、劳动力优势。该镇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有适宜白银耳鸡养殖的林地、园地达1.6万亩。全镇劳动力人口达1.57万,有充足的养殖劳动力。
“不仅要提高白银耳鸡的产量和品质,更要打响品牌知名度。”王培余介绍,下一步,坛石镇将整合“江山”牌、“山棚”牌、“普农”牌、“江郎邨”牌等白银耳鸡的品牌名称,全力打造白银耳鸡“江山”牌这一品牌,加快白银耳鸡产业实现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