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点,广袤的青藏高原还沉浸在睡梦之中,藏族饲养员扎西科已经在忙着准备饲料了。“我现在是 上班族 了,要是牛羊掉了膘,是要扣工资的。”扎西科笑着说。
扎西科所在的冬季放牧点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扎麻什乡,走进放牧点,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封闭式牛圈、羊圈,和一堆堆码放整齐的饲料。“我们乡2012年全面推行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牧民按牛羊、草场等生产资料入股,年底统一分红,合作社雇佣专人养牛养羊。”扎麻什乡乡长普合毛智华说。
青海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可利用草原面积4.74亿亩。同时,青海还是中国除西藏外面积最大的藏区,藏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约四分之一。据青海省农牧厅草原处副处长李文平介绍,截止到2012年底,青海省已在全省883个纯牧业村实现了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全覆盖,入社牧户11.46万户,流转草场1.95亿亩,整合牲畜837.5万头(只)。
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地,青海是亚洲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牧区人口增长促使牲畜饲养量增加,青海90%以上草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个别地区沙化严重。同时,原有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模式,致使牧户与市场对接不畅,制约了畜牧业走向规模化、产业化。
2008年开始推行的生态畜牧业建设,逐步改变了上述状况。据青海大学农牧学院教授孙海松介绍,生态畜牧业的第一步是“以草定畜”,淘汰低附加值牲畜。五年来,青海省天然草场已核减超载牲畜450多万羊单位,逐步实现了草畜平衡。
“以草定畜”为产业升级创造了条件,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县,当地牧民通过优化畜群结构组建了牦牛饲养基地,其肉制品、乳制品直接供应当地知名厂家。而在青海全省,目前已建成30余个牦牛、藏羊和细毛羊种畜场,每年至少能提供优质种畜2.5万头(只),“牦牛之都”和“藏羊之府”的特色优势初步显现。
青海牧区有“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的说法,指一旦遇到天灾或疫病,牲畜常大量死亡,牧民因此失去生计。如今,保险的推广减少牧民的后顾之忧。据中国人保财险青海分公司项目经理赵燕介绍,牧户须支付每只羊0.9元、每头牛6元的保费,如牛羊意外死亡,就可以获得每只羊300元、每头牛2000元的保险赔偿。“我们刚开始向牧民推介的时候,好多人甚至都不相信会有这么好的事。”赵燕说。
根据青海省统计局提供的数据,2012年底,青海省加入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牧民人均收入突破5200元,比全省农牧民人均收入高出近500元。同时,青海省利用国家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机遇,将4.74亿亩可利用草场全部纳入保护范围。
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推广,解放了牧区的剩余劳动力。扎西科说,他的儿子在西宁某职业学校学导游,将于今年夏天毕业。“这两年青海旅游搞得好,娃娃毕业后希望回祁连来当个导游,好好宣传宣传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