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农业农村厅发布公告,明确四川康巴情生态农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四川空山青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全省首批民营饲草龙头企业培育对象。这也意味着,四川饲草生产加速奔向规模化和标准化。
四川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全省共有草原3.13亿亩、可利用天然草原2.65亿亩,位居全国前列。坐拥如此丰富的牲畜“口粮”,四川为何还要推动饲草生产规模化?
牛羊“口粮”缺口一年约千万吨
让牛羊为主的草饲牲畜吃饱、吃好,不受气候影响,是四川培育饲草龙头企业的首要原因。
作为牛羊养殖大省,四川常年保持牛存栏850万头左右、羊存栏1380万只左右,分别位居全国第一位、第五位。但截至2024年,全省饲草缺口量约1000万吨、自给率只有65%左右。
“缺口不小。”省畜牧科学研究院有关负责人说,受海拔、气候等因素限制,川西北高原的天然草场每亩产草量只有0.25吨。照此推算,全省的饲草缺口量等于川西北4000万亩天然草场的产量。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若尔盖国家公园建设和草畜平衡政策的落地,以及禁牧轮牧范围的扩大,饲草缺口量还可能进一步扩大。
省畜牧业协会监测显示,近年来,特别是去年牛羊出栏价持续走低的背景下,饲草缺口导致饲养成本上涨,成为影响农牧民增收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培育饲草龙头企业,带动饲草本地化以降低养殖成本,也是另一个考量因素。
常年从青海、甘肃等地调入玉米秸秆等饲草的阿坝州红原县牧民多吉介绍,从省外运输一吨饲草的成本,动辄要50元。“过冬期间,每头牦牛需要调入4吨秸秆。”多吉家60多头牦牛,仅这项开支就要12000多元。
人工种植饲草有产量和价格优势
本土饲草龙头企业能满足四川畜牧业的期待吗?
“一定能!”四川空山青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天介绍,饲草生产需要大量前期投入。例如,流转和平整土地、配套水源,布局农作物秸秆回收利用网点以及加工厂房。此外,还要建立下游销售网络。因此,必须具备实力的龙头企业来“挑大梁”。仅在巴中市一地,四川空山青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就投资4亿多元,用于前端种植、中端收储、后端加工和销售。
那么,龙头企业生产的饲草,能满足本土畜牧业的需求吗?
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规模化生产饲草的好处,主要是推动饲草生产从“靠天吃饭”到单位面积快速增产,并且实现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循环利用。
统计显示,同样是在川西北,人工种植的饲草,单位面积产量是天然草场的6倍。此外,全省每年还有三四千万吨的玉米秸秆、干稻草等农作物秸秆。扩大人工种植饲草面积,加快农作物秸秆回收利用,都能有效补齐全省饲草缺口。
不仅产量能满足需求,在降低养殖成本上同样值得期待。夏天说,空山青贮公司在巴中的全株玉米青贮饲料成本,每吨只需 530元。而干稻草、干玉米秸秆等农作物秸秆回收、加工成本,也只要400元/吨。横向对比玉米、豆粕等粮食饲料的成本(价格普遍在2000元/吨),具备明显的价格优势。
饲草专家、西南科技大学教授白史且说,在去年以来牛羊价格走低的背景下,部分利用人工饲草、农作物秸秆的养殖场,亏损程度普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有的还保持了微利。”
助力本土饲草龙头企业加快成长
“这些都是川南的玉米秸秆。”1月25日,甘孜州甘孜县牧民卓玛正在清点刚刚运到的饲草。她说,去年一年,她采购了上百吨干稻草和玉米秸秆用于补充牛羊饲料。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在冬季实现畜牧圈养,也让自家的天然牧场得以休养生息。同时,还能实现牛羊粪便销售3万多元。
卓玛的饲草,采购自本次上榜的另一家龙头培育企业四川康巴情生态农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和空山青贮公司一起,每年为全川养殖户提供饲草300万吨,解决了数万养殖户的养殖难题。
这样的模式,四川正在谋划加快推广。在前端,重点是发力本土饲草品种和机械研发。在中端,针对拟培育的龙头企业,四川正在研究推出更多高“含金量”的政策。在后端,则直面四川牛羊养殖散户居多的现状,依托行业协会、专合社等摸底牧民的饲草需求和订单,解决龙头企业的销售难题。
“我们真的希望,相关产业加快发展,解决四川畜牧业‘缺粮’难题。”省畜牧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