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南方拥有大片草山草坡和次生杂灌丛,其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有研究认为,若能选取合适的自然条件,通过关键技术创新和人工改造把2亿亩山地夷平的南方草山草坡和次生杂灌丛用于畜牧养殖,草食畜牧业新增的规模可与新西兰全国肉牛肉羊产业规模相当,能有力支撑未来不断增长的国民肉食需求。那么我国南方草山草坡究竟有多少潜力,又能如何开发?
生产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牧草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辛晓平介绍,20世纪80年代,我国草地资源调查结果表明,南方地区拥有约10亿亩草山草坡(草丛和灌草丛),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湖北等亚热带山区的丘陵地带。但是,这些草山草坡与北方草地相比,天然牧草品质粗劣,而且时常夹杂灌木,因此,目前还难以作为饲草利用,生产潜力远远没有被发挥出来。
20世纪80年代以来,南方草山草坡开发利用就得到国家的重视,我国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原农业部组织了湘、鄂、黔三省11个县(市)的草山草坡改良与畜牧业发展示范工程,启动了“南方草山草坡综合开发示范项目”,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草食畜牧业虽然在南方各地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是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1998年,两院院士曾组织联合考察论证,认为南方草地是我国可以开发利用的后备食物资源。张新时和李博院士联合发表了《南方草地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任继周院士发表了《中国南方草地资源及其发展战略》。这些研究认为,我国南方草山草坡次生杂灌丛有1/5位于山地夷平面及缓坡地带、夏季最高温度低于39℃的区域,气候湿润、温度适宜,具有良好的适宜发展人工草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在解决一些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后,可以通过改造建立与新西兰及欧洲媲美的永久性人工草地带,用于畜牧业生产。
国际上有成功经验可供借鉴
辛晓平介绍说,19世纪中叶,英国率先采用施肥和土壤排水调控等技术,对湿润草地和林地进行人工改造,建立永久性人工草地,发展高水平草地畜牧业,开启了欧洲永久性人工草地改良和畜牧业利用的先河。随着欧洲移民在全球扩展,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引进优质牧草,在地形平缓、水热适宜的地区改造自然植被,发展了大规模的永久性人工草地。
“绝大部分人工草地以30%的红白三叶草和70%的黑麦草混播而成,以牛羊放牧为主要生产形式,每公顷生产能力可达到350~450个畜产品单位(1个畜产品单位等于中等肥度的放牧肉牛增重1公斤)。”辛晓平说,新西兰与我国南方水热条件相似,19世纪以来通过改造草山草坡、提高牧草品质发展草食家畜,很快成为世界最大的肉类、乳制品与羊毛输出国,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资源密集型现代畜牧业。
新西兰85%以上地区年降水量大于500毫米,其永久性人工草地建设主要依据地形和水热条件,而非原生植被类型。据任继周院士计算,新西兰潜在自然植被分布在森林和草地的面积分别为90%、10%,但现代新西兰森林和草地面积分别占国土面积的29%和50%,所以有相当面积的永久性人工草地是建设在地形平缓的林地上。永久性人工草地不但提供了优质畜产品,也成了新西兰生态环境的保障。
兼顾畜牧业生产和生态功能
南方草山草坡的改造利用,最为迫切的问题是建立新型产业模式和改造后会不会带来新的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南方山地土层瘠薄,不当开发确实会导致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因此,2018~2023年,在国家牧草产业体系支持下,我们在湖北省20世纪80年代建立的永久性人工草地上开展实验。”辛晓平说,与耕地和天然草山草坡相比,南方改良草地土壤碳氮累积虽略低于天然草山草坡但远高于农田,在保持土壤碳库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南方人工草地根系密集、径流量低,仅大雨条件下泥沙流失量略高于天然草山草坡,因此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面源污染等方面表现也不错。另外,家畜放牧是控制人工草地灌木化、保持有效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总之,永久性人工草地以豆科和禾本科优质牧草为主,无论根系密集度、土壤碳氮储量、水土保持能力都不低于甚至高于天然灌草丛,同时能提供优质牧草和蛋白质,是实现生态生产双赢的新途径。”辛晓平建议从三方面开发利用南方草山草坡。首先是建议相关部门探讨“南方草山草坡改造及新型食物资源发展建设工程”的可行性论证,对南方草山草坡和次生杂灌丛改造利用进行科学论证、统一规划、整体布局。其次是大力推动南方畜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南方草山草坡的食物供给功能和生态支持功能。最后,还可以设立南方草山草坡科技专项,增加科技投入,组织有关科研院所、大学及产业部门开展联合攻关,深入开展相关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技术创新和科技示范工程,定期召开峰会,组织专家、学者及产业界人士研究和解决南方草山草坡发展遇到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