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口,老腊肉是一种年味、一个产业,也是一张名片。
城口县委副书记、县长董奕锋认为,城口老腊肉畅销的关键在一个“老”字,“老”在有2500多年的历史传承,其制作工艺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在味美纯正而享誉全国,是全国腊肉中唯一的“中华老字号”,品牌价值达6.9亿元。
4年前,围绕这张名片,当地将城口老腊肉作为全县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进行培育,全力推动城口老腊肉“再出发”。正因如此,凭借独特的“香味”,城口老腊肉从大山深处走向了更为广阔的新天地。
腊肉产业一头连着大市场,一头连着小农户。岁末将至,城口老腊肉产业现状如何?近日,记者深入大巴山腹地一探究竟。
为进一步保障原料供应稳定,城口县以“致富带头人(公司)+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农业经济合作社)”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将全县60%以上的农户镶嵌进老腊肉全产业链中,带动户均增收1.2万元以上,形成“企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机制。去年,全县出栏生猪19.7万头,同比上年增长29.8%。
用来制作城口老腊肉的生猪,不仅限定了品种,还明确了生长海拔、饲养方式等要素。
生猪集中屠宰后,会运送至各个基地进行后续加工。12月3日,记者来到位于城口县龙田乡四湾村的“城口腊肉基地”时,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对猪肉进行分解、穿绳、腌制。
“每年霜降过后,就会进入腊肉加工的高峰期。”基地负责人贾媛说,这段时间,基地每天都会制作新的腊肉和香肠。腌制好的猪肉挂入炕房,在地上燃起青冈木,用微火低温慢炕,通过自然发酵,使其产生独特风味物质。
根据生猪生长的海拔、喂养方式以及炕制时间的不同,城口老腊肉按品质由高到低,分为黑标、金标、绿标3个等级,以此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利用传统方式加工腊肉,会受制于季节时间。但在智能车间里,这种限制早已被打破。
12月4日,位于城口县坪坝镇新华村的重庆美缀美食品有限公司智能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利用机器对猪肉进行分割、腌制。
“我们全年都可以生产腊味产品,今天加工的是8.8吨猪肉,20多个工人半天时间就能完成。”该公司副总经理王军成介绍,智能设备不仅让生产效率提升50%,生产成本降低5%,管理成本降低2%,更保证了腊肉品质的稳定性。
在此基础上,美缀美公司还不断通过研发新产品,拓展市场覆盖面。“短短几年的时间,我们产品的销售市场已从西部地区扩展至全国,出口订单也在快速增长中。”王军成说,预计今年产值可超过1亿元。
城口县老腊肉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办公室副主任张勇介绍,4年来,城口老腊肉年产量从3500吨突破至1.2万吨,核心产业链经营主体由43家增加至165家,产业年产值从3.5亿元突破至12亿元,全产业链产值突破30亿元,正加速形成强县兴业的产业集群,成为助农增收的富民产业。
时至今日,城口老腊肉已发展精深加工产品6类18种,畅销全国近30个省份和全球10多个国家地区。接下来,城口县将充分运用直播带货、展会互动、线下体验等方式,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推动城口老腊肉走出山门、跨越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