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mpmpc.cn/news/show.php?itemid=35698
 
http://www.cdhaike.cn
http://www.mpmpc.cn/file/upload/202112/07/16-14-00-42-1.gif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一头猪的“旅行”:非瘟风险分摊 上市公司多体重段卖猪

2024-12-09      来源:财联社    
 
内容摘要: 从出生到出栏,一头猪10个月的“猪生”正越来越丰富。   “今年出现了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一头猪可能会经历了很多次‘旅行’”。牧原股份(002714.SZ)首席财务官高曈近期向财联社记者分享行业新的变化。   对应地,牧原股份也作出了销售调整,从后备猪、种猪到怀孕猪、各体重段肥猪都会销售,包括7kg、15kg仔猪,还有客户买更大的30kg-50kg猪,也可能买110kg肥猪去育肥。以往客户几乎只购买种猪、仔猪、120kg出栏肥猪三种。
   从出生到出栏,一头猪10个月的“猪生”正越来越丰富。
  “今年出现了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一头猪可能会经历了很多次‘旅行’”。牧原股份(002714.SZ)首席财务官高曈近期向财联社记者分享行业新的变化。
  对应地,牧原股份也作出了销售调整,从后备猪、种猪到怀孕猪、各体重段肥猪都会销售,包括7kg、15kg仔猪,还有客户买更大的30kg-50kg猪,也可能买110kg肥猪去育肥。以往客户几乎只购买种猪、仔猪、120kg出栏肥猪三种。
  在采访中,财联社记者不止一次听到“防控疫病永远放在首位”的观点。自己繁育母猪养殖要比外购仔猪育肥成本更低,但越来越多养殖户宁可让利,也不愿意在母猪养殖上过多投入。
  这一共识来自于部分养殖主体面对扑朔迷离的猪价和非洲猪瘟做出的“让步”——仅做安全性更强或更擅长的阶段经营。毕竟繁育母猪的长线养殖需要投入更多的防控装备成本,还要面临更高的疫病风险,一旦失控可能是全军覆没。
  从产业链来看,产业细分无疑会促使养殖着专注于某一阶段,进而提升整体养殖效率,降低风险。
  但质疑同样很多。从另一侧面来看,越来越多的育肥主体参与其中,可能加剧投机性养殖;越养越大的生猪还能向市场提供更多的猪肉,届时可能面临更激烈的产业竞争。
  “二师兄”去“旅居”
  今年10月,将近1300头仔猪开始了“猪生”第一次“单程旅行”——从集团猪企出生地出发,终点是东北于师傅家的猪舍中。
  “这两年猪价没个好,散户下马比较多,我也在改变养殖方式,进点猪苗养,我这都是B类苗,一头100元还给送家里。”于师傅向财联社记者如此表示。
  在相隔1200公里的河南开封,今年已有近900头母猪从牧原股份送至林昌水经营的猪场,其现有母猪规模已达到2000头,育肥规模2万头。
  自2023年起,林昌水就已不再进行母猪养殖。他选择从牧原股份购买优质怀孕母猪,母猪生产仔猪后,仔猪自留育肥,母猪会根据市场行情或淘汰或配种。
  林昌水最近一批猪会在12月底出栏,大概在7500头左右,在今年的市场行情下,整体盈利已超百万。
  本轮猪周期,下行周期基本持续了20个月,长期磨底的猪价也消磨了大量从业者的信心。
  高曈观察发现,与2021-2022年相比,今年养殖行业的从业者变得更加理智,大家只要在养殖环节取得一定利润,就会找到一个合适的价格把猪卖掉。“不再赌潜在的超高价格,也不会大规模地把猪压得非常大,留猪这个现象在2022年之后一去不再复返了。”
  理智之余,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开始专注某一个环节养殖,从业形式更加多元化,在进入屠宰环节前,一头猪可能会在多个猪舍、甚至多个城市“旅居”。
  “过去在行业里,一批人做自繁自养,一批人专门养母猪,还有一批人专门养肥猪,会有这样的分工。但这种分工现在被更多元化的(分工)打破,已经完全无法去量化或者定义从业者究竟是属于哪一段,大家有可能是从110公斤开始养,有可能从30公斤开始养,有可能从7公斤开始养,我们认为这是大家更理性的思想指导下所做出的一些经营行为选择。”高曈进一步表示。
  在规模化程度较高的北方这种趋势更为明显,一位北方的行业资深人士向财联社记者感慨:“尤其是繁育母猪的散户确实在减少,但买仔猪的、进行二育的是越来越多了,毕竟现在养猪还是有利润,能挣钱谁会去扒掉猪圈产能不干呀。”
  广西扬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施亮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养殖水平稍微弱一点的客户会倾向于购买25公斤以上保育完的猪进行育肥养殖。
  施亮解释称:“仔猪未断奶之前主要靠母乳喂养,这一阶段对于疾病抵抗和免疫能力相对较强,而断奶后缺乏母乳抗体,保温、护理营养都需要跟上,如果管理不到位,仔猪很容易发病。养殖能力相对较弱的群体更希望从体重大一些的猪开始养,虽然让利了一部分利润,但风险更低,25公斤保育之后的猪更好养。”
  “更安全的选择”
  多元的分工与养育成本及风险有关,事实上是养殖户在根据自身情况做出更安全的选择。
  于师傅外购买这批猪苗主要是因为“便宜且省心”,“价格比较诱人,现在养殖条件好的都进这种小猪苗,我这批进了三次才够数,成本还是比较低的嘛。”
  经历多年产能建设后,当下完全达产、规模化的头部养殖集团成本,已逐渐接近曾经的散户成本。
  尤其今年饲料粮价格下行再度助推养殖集团成本下降。经财联社记者统计,TOP10上市猪企成本基本均降至每公斤14元区间,成本第一梯队的牧原股份、神农集团(605296.SH)和温氏股份最新养殖平均成本分别为13.3元/kg、13.4元/kg、13.8元/公斤以下。
  此外集团猪企成本能够下降原因还在于养殖成绩提升和满产后期间费用摊销降低。
  牧原内乡综合6场最新生产成本已达到11.82元/公斤,生产总监赵常伟向财联社记者解释成本下行原因,一方面厂区下半年存栏量提升,从今年5月份55000头达到77000头,另一方面,产仔数、70天校正末重等等指标都有好转。
  业内人士曾向财联社记者解释过:“影响仔猪成本的主要指标有窝均活仔数和成活率,通俗点说,一头母猪一次能产14头小猪还是12头小猪,分摊下来肯定成本是不一样的。”
  最重要的一点在于,非洲猪瘟已成为绕不开的一环,散户养母猪成为风险极高的一件事,防控非瘟的硬件投入不论在资金上还是技术上都有一定门槛。
  今年已是发生非洲猪瘟第七个年头,林昌水对2019年的遭遇依然心有余悸。
  林昌水的场区此前曾是当地龙头养殖企业,共计3个场区, 2019年不幸发生非瘟疫情,场区清栏处理。“全军覆没,损失过亿,现在场区还负债不到3000万,选择从牧原引进母猪更多考虑的是安全和品质。”
  林昌水表示,“我们周围养猪的,每年都会受到非洲猪瘟的摧残,防控疫病永远是首位。现在养殖散户、规模猪场繁育母猪的意愿几乎为零,大家不敢再做长线养殖,只能做短线经营。”
  养一次猪就返贫,是很多散户无法承受的风险。于师傅的猪场此前也雇人来养猪,但生物安全难以保障,后来就自己亲自干。
  “进厂子就不能经常出去和外人接触,我的养殖水平还可以,前三批猪成活率都在97%以上,但让我养母猪,属实有点害怕,母猪周期太长,一旦发病,损失惨重,我现在多养点育肥猪全进全出,省事。”于师傅说。
  在对抗非洲猪瘟这类猪病方面,集团猪场积累了更多经验。
  牧原股份养猪生产首席运营官李彦朋表示,今年的风险还是在冬季的疫病防控上,要把防控装备放第一位,做好装备自动化升级,车辆进出做更加密闭的处理等。
  今年牧原股份又尝试了一次创新,组建了一支近千人的特战队,直接去接管非瘟风险高的场线。
  李彦朋补充道:“这些队伍都是比较精壮的,他们不脱岗,但是随时可以抽调。目前这个队伍都已经在托管各个场区,大概在200多个风险场区都有系统的专业托管团队在帮着干部在做非瘟的防控的工作,查漏补缺,做人员的管理,对比去年非瘟防控进展,成效显著。”
  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王祖力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总体来说母猪在向规模场集中,散养户放弃饲养母猪,转而做育肥的比例在提高。主要原因在于,疫情风险比较高的情况下,育肥所面临的风险更为可控,同时做育肥资金周转速度更快,见效也更快。
  同时,育肥带来的经济利润可能会越来越高。施亮认为,从国外发展和当前国内情况来看,养大体型猪是一种趋势。
  “之前规模猪企单头猪在115公斤到120公斤出栏,因为瘦肉沉积率的原因,养到120公斤以后沉积的脂肪更多,这样会导致耗费成本较高,随着育种进步,现在很多品种都在往大体型猪这方面走,后期的饲喂成本可能会降低,而且大体型猪肉质会更好,未来养到140公斤到150公斤都有可能。”施亮表示。
  还会继续“旅居”吗?
  这一变化在牧原股份销售简报中能得到印证,2024年公司仔猪销售占比、销售量在提升,明显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财联社记者制图)
  ST天邦(002124.SZ)董秘章湘云向财联社记者表示,这是市场多元化的一个实际表现,目前根据我们对市场的观察及对客户的了解来看,确实存在上述现象。公司销售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公司实际产品和经营情况,仔猪及30斤保育猪也有少量销售,客户需求及群体均呈现多样化。
  当然猪企销售政策还和所处区域、公司模式等因素有关,当前暂未形成统一趋势。
  诸如主要销区在南方的温氏股份(300498.SZ)相关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公司销售主要还是肉猪,今年以来也有外卖部分仔猪,母猪主要还是自产自用。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看来,这样的变化说明当下正处于产业细分下的具体运行机制摸索阶段。
  “实际上这种方式在欧美国家是比较普遍的,7公斤左右就交给养殖户育肥,可能死亡率会比较高。一般仔猪体重越大,日龄越高,成活率就越高,健康状况也会更好。育肥户虽然养殖时间短一些但能保证成活率。譬如芬兰,基本上是在种猪场待11周,再到专业育肥的养殖场待14周。”朱增勇表示。
  另一方面来看,更加多元化的细分能提升养殖效率。
  朱增勇补充说明,从繁殖和育肥的角度来讲,比如有养猪户专业做种猪场,有专业做仔猪生产的,那么相应地他们会专注于这个阶段的养殖技术营养,包括相应的这种动物健康的这种技术的研发,进而能够有效的提升这一段的养殖效率。实际上这是产业分工必然发展趋势,我们还处于初级阶段。
  一头猪的多次旅行,是养殖业规模化的一个表现,这种变动对猪价的引导业内看法不一。
  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专家向财联社记者表示:“现在养殖业集中度提高得太快,头部企业占有率高,产能不像从前一样可以短时间内回落到合理水平。”
  尤其这一轮养殖周期,行业普遍亏损期长,但盈利期短。他表示:“当下市场风险、不确定性比较大,所以很多养殖户都是根据市场来选择买什么,因此购买肥猪二次育肥和怀孕母猪都可以理解,是规避市场风险的手段。”
  王祖力认为,综合来看规模场生产经营行为更加稳定,当前这种多元销售趋势,更有利于行业风险的防范和产能的稳定,可以一定程度上防止生猪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同时,其实这也是专业化分工更细,有利于行业整体效率的提升。
  育肥环节参与主体越来越多,叠加养殖效率提升,未来单头母猪产肉量会大幅提升,市场猪肉供应可能增多。
  在施亮看来,尤其是二次育肥这类投机性养殖主体大量参与后,当前的猪价可以说是扑朔迷离。
  “难以确定二育什么时候出栏,这些变量打破了此前的波动周期,而且现在二育现象越来越多,再加上现在养殖效率提升,未来单头母猪产肉量会大幅提升,市场猪肉供应可能增多。以现有母猪产能来看,未来市场竞争可能加剧。”
  “这种变化没有好或者不好之分,大家就是在这样的市场下做了这样的选择,而正是这样的选择,也让今年的猪价相对过去两年来说变得更加平稳。”高曈表示。
  显然对于企业而言,平稳的猪价将更有利于安排生产节奏。
  高曈对此表示:“这种趋势在今年出现,明年也可能会出现,因为散养公司客户也对明年也做了计划,可能会买仔猪或者买更大的猪进行二次育肥等,在这样变化中,公司会有一些新的业务机会。我们双方都可以获得一个更加稳定,更加有保障的经营模式,在产业链上综合成本也会更低。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们发挥了我们的优势,也解决了他们的问题。”
 
http://www.mpmpc.cn/news/show.php?itemid=34711
 
关注"肉食界"微信公众号
专注肉类纵横资源,服务于肉类全产业链的信息“复兴号”
[ ]  [ 打印 ]  [ 投稿 ]  [ 关闭 ]  [ 评论 ]  [ 返回顶部
 
 
版权声明:

1. 转载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肉类机械网”,或与本网联系,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刊登的文章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版权由原作者或供稿方所拥有,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 如果转载文章涉及您的合法权益和版权问题,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与本网联系进行删除。

4. 友情提醒:网上交易有风险,请买卖双方谨慎交易,谨防上当受骗!

5. 投稿与合作热线:010-88133989, E-mail:mpmpc@126.com


 
 
 
热点推荐
新闻排行
 
×关闭
http://www.xinglongjixie.com/
×关闭
http://www.mpmpc.cn/news/show.php?itemid=3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