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的猪种并不完全适合我们,我国的确需要十几家甚至是几十家企业去做最前沿的育种工作,从而满足我们国家种猪市场的巨大需求,扎扎实实推进,育种也可以低成本出好成果。
2024年9月29日,“养猪人讲养猪的故事”大型公益活动第七期顺利举行。此次活动在全网直播中吸引了95.44万观众的关注,引发了行业内外的热烈反响。其中,北京首农股份公司的首席科学家、国际知名的动物分子遗传育种专家、前中国农业大学一级教授、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宁的回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本文是李宁老师针对网友提问“对我国猪育种领域发展的见解”所做解答的整理。
我很乐观,我认为我们国家是完全能够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一流的种猪,理由有四个方面:
01
资源优势
我国是全球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不仅有自己丰富的本地品种,而且全球发达国家最好的种质资源我们都有,美系、法系、丹系、英系、德系等都有,世界上其他国家都不具有这种遗传资源优势。
02
科技优势
我们国家近几年来育种科技能力上升得非常快,标志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在畜禽遗传育种领域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遥遥领先于其它国家,约占到全球论文数量的50%。我国专家的科研能力是属于世界一流的。
03
市场优势
我国生猪行业的市场规模不仅大,而且是个赚钱的行业,我国生猪产业在过去15年来,肥猪平均利润300多元/头;父母代种猪,平均利润1200多元/头。种猪市场需求始终旺盛。
04
政策优势
我国政府当下前所未有地重视种业发展、大力支持育种事业,但为什么又会出现“卡脖子”状况呢?我认为是由于我们种业行业的指导思想存在问题,我们规模化生猪企业把育种简单地理解为了一个商业行为。
育种从目前的境况来看,买种比育种要便宜,当把他单纯看成是市场行为以后,就会觉得“我没有必要育种,因为育种成本更高,我买种更经济合算。”所以,我们在不断向国外进口种猪,也因为这样,进口一旦出现问题,就变成了“卡脖子”。
购买种猪便宜也是这个行业一个特点,因为猪的品种目前还没有相关保护政策,一旦这个品种,像作物种子一样具有知识产权保护的时候,就会不便宜。我们目前买的种猪,无论是从哪个国家买来的,都可以自己扩繁,这种行为不可能走远,所以把育种理解成简单的商业行为是不正确的。
我们必须注意到:国外的育种公司,无论是德国、美国还是加拿大等国的育种公司,培育的品种是为他们本国的养猪产业服务的,这些品种更适合他们的养猪条件和环境,但并不完全适合中国,所以才会出现他们的猪我们买来不好养的情况。这些国家工业发达,人口稀少,地大物博,疾病不严重,所以,并不注重抗病性状和健康性状的选育,但我国情况却不同,这些国外品种的猪在我国饲养时疾病相当严重。另一方面,我国百姓对猪肉消费是有特殊感情和偏好,对猪肉的风味、口感等这样一些品质性状需求强烈,然而这些性状不是国外育种公司关注的重点,他们更关注的是屠体加工的产量和饲料的转化率,所以国外的猪种并不完全适合我国市场需求。
我们国家首先要把牢种业的长期主义指导思想,全行业要把育种当作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去抓。种猪是生猪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这与我们国家航空事业很相像,我国航空市场很大很发达,但,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大飞机。
我国以企业为主体的育种创新和品种培育体系还是没有形成,不是一个都没有,是太少太少。全球排名100位的大型养殖企业70%都来自中国,这些企业,理论上应该率先把育种工作做好,但却没有这样去做。一个好的育种企业至少应该有系统化的育种活动,比如,标准化精准化系统化的生产性能表型测定、基于DNA芯片的基因组选择,或者最低是基于BLUP的综合指数选择,每年都有固定的育种投入预算。然而,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我国符合要求的企业数量是非常少的。我们不是说,所有的企业都要去搞育种,但我们的确需要十几家甚至是几十家企业去做最前沿的育种工作,从而满足我们国家巨大的种猪市场需求。
到底怎么去做?就是端正思想,扎扎实实去长期做,不要理解是一个简单的商业买卖行为,要理解这是行业的源头、一个火车头、一个“卡脖子”的问题。
应该走什么路径?我觉得我们国家现在制定的路径是对的,产、学、研、用、政,即政府大力支持,企业作为主体扎扎实实去做,科研院所有机融入,坚持不懈地长期推进。我个人认为育种技术不成问题。我们国家在前沿科技研发的论文数量遥遥领先,常规育种技术和最前沿的育种技术,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都已经掌握,但的确需要有好的机制,特别是能调动企业积极性以及产学研用的机制。
我们大型生猪企业要进行全成本核算,育种有可能在短时间内付出成本,但是从整个产业链来看,这是提供良好赢利的基础保障。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企业育种理念上还存在差异,我们国家的商业育种理念还不够清晰,对育种的投入和产出尚需进一步优化,以确保育种能够实现盈利。现在很多大型企业不进行育种是因为他们觉得无法赚钱,认为育种投入太大。根据我个人对发达国家猪育种公司的了解,他们的育种成本实际上并不很高,他们注重市场行为,成本和遗传进展要成比例。目前我们国家的许多企业在尝试一段时间后选择放弃的根本原因是在成本控制上没有做好。要么不做,要么一做就大面积去做,在很大的一个群体里去做。我没有看到任何一家国外企业,甚至是全球最优秀的育种企业,他们的育种群体有我们这么大。他们的育种进展来自于持续的遗传改良,是在一个不大的育种群体里,不断地持续改良才取得了今天的改良成果。特别是对于猪来说,猪的遗传繁育能力大、即扩群速度特别快,没有必要在巨大的核心种群中去搞巨亏的育种。我们迫切需要借鉴发达国家育种公司的商业育种理念。是局限于短期商业利益?还是坚守需求导向、长期价值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