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畜种,连着“国之大者”,关系肉类安全主动权。
一片好牧场,肩负着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重任,保障初级产品供给责无旁贷。
锡林郭勒盟,草原面积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22%,满足着国人对优质牛羊肉的需求,是我国名副其实的“肉库”。
2021年12月,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华西牛”获得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自此,我国自主培育的遗传性能稳定、生产性能良好、符合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肉牛新品种,在锡林郭勒草原诞生!
专家眼中,华西牛代表着成果,背后有科研团队艰辛的攻关;
牧民眼中,华西牛牵动着效益,背后有养畜过程积累的智慧;
企业眼中,华西牛预示着前景,背后有项目发展增添的动力;
政府眼中,华西牛承载着希望,背后有牧业地区转型的求索……
从杂交探索到种质创新再到选育提高,从追求产量到追求种质,没有品种培优与创新,就没有畜牧业的现代化。韶华四十三载,华西牛育成的背后,是各方携手聚力,立足种源这个时代课题,做强畜牧“芯片”的一场联合攻关。
专家:华西牛有望实现中国肉牛核心种源自主可控
乌拉盖管理区,位于锡林郭勒盟东北部,有“天边草原”之美誉,距离北京最近的公路里程也有960公里。
十几年里,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牛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首席研究员李俊雅,在这条路上已不知走了多少个来回。为了培育出世界一流的良种牛,他与团队成员将实验室“搬到了”草原上。2021年底,他们在华西牛的身上看到了奋斗多年的成果。
华西牛究竟好在哪?育成有何意义?李俊雅告诉记者:“华西牛的育成,奠定了中国肉牛核心种源实现自主可控,打破对国外种源严重依赖的基础。”
目前,在乌拉盖管理区养殖的华西牛,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在当地养殖的其他品种肉牛,其特性为“三高两广”:高屠宰率、高净肉率、高生长速度,适应性广、分布广。成年公牛体重达900公斤,成年母牛体重达550公斤以上,繁殖成活率85%以上,屠宰率62.39%。同时,华西牛在净肉率方面高于国外的纯种夏洛莱牛和乳肉兼用型西门塔尔牛,而在不同于国外育肥方式的条件下,平均育肥期华西牛日增重达1.36公斤,这项指标与国外优质肉牛基本持平。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一张张优异的“成绩单”,表明华西牛的综合品质已达到世界肉牛主流品种的先进水平。
长期以来,我国肉牛生产群体中占主导的是西门塔尔牛杂交群体,而核心种源对国外的依存度达70%,这意味着肉牛养殖的关键资源“攥在别人手里”。
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种业是基础。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华西牛培育工作,将助力解决中国肉牛种业“卡脖子”问题。李俊雅坦言:“华西牛育成只是种质资源攻坚战的开始,只有不断的技术跟进和加强选育,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引不进最优品种和品种性能不断退化的被动局面。”
华西牛为何育成于锡林郭勒盟乌拉盖管理区?看似机缘巧合,实则有其历史必然。
早在1978年,在内蒙古农牧学院的技术指导下,乌拉盖地区有关牧场通过杂交组合筛选,开启了培育大型肉乳兼用型肉牛新品种的序幕。1993年,闭群繁育数年的“乌拉盖牛群”,又引入国外肉牛冻精进行肉用性能提高,至2003年经过两世代改良,形成了“华西牛早期群体”。
200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在乌拉盖地区组建良种牛育种核心群,在这之前,致力于培育肉牛新品种的李俊雅曾考察了新疆、甘肃、吉林等多个省区,他说:“之所以选定乌拉盖这个培育基地,除了国营农牧场组织化规模化程度高和具备优质牧场等条件外,关键是这里有比较好的数据基础和牛群改良基础,保证了科研效率。”李俊雅还告诉记者,在数据方面当地养殖户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没有健全谱系信息的牛群,科研无法推行下去。
牧民:现代化养牛,谱系很关键
“这是它的外祖父、外祖母,这是曾外祖父、曾外祖母……你看,信息记录的可全了!”
正在同记者一起查看肉牛谱系的,是养牛大户王金强的妻子刘芳,她告诉记者:“我家的牛都是有‘户口’和‘身份证’的!”
在2019年举行的全国第二届种公牛拍卖会上,王金强饲养的1头6月龄公牛犊拍出了9.5万元高价,当时他家的牛群的良改化综合性能已高于所在地乌拉盖管理区的平均值。
除了冷配改良、设施改善、饲喂精料,王金强能把牛价卖出“车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坚持多年的谱系记录和培育选择。
从2004年养牛伊始,王金强就有了一个意识:一定要把每头牛的父母是谁记好了。
花秃子、红眼圈、小闪电、二饼……从封皮已支离破碎的旧笔记本上,记者看到在还未使用耳标之时,王金强和妻子依照外形特征为每头牛起的名字。年复一年,从只有血缘标注的土办法,到包括体长、体高、胸围、腹围等在内的系统记录,从纸笔统计到电脑录入,随着肉牛不断的改良,一本本档案也从原始到规范,信息门类也从简要到详实。到2018年时,王金强家的牛犊均可追溯四代以上完整谱系。
目前,王金强饲养着119头华西牛,他说:“华西牛公牛犊的均价都在3万元以上,早先养的本地牛每头产肉量大约300多斤,而每头华西牛的产肉量能达到600斤。”
负责家里肉牛谱系信息记录的刘芳,指着满满一书柜的档案册子告诉记者:“没白记!家里养的牛谱系全、品种好、价格高,全靠多年无间断信息记录和精细化管理打下的基础,这在华西牛品种认定上起了很大作用。”
信息不断档,加速了品种育成的时间。品种培育初期,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在乌拉盖管理区选了近20个养殖户作为实验户,开展基础评定和选育工作,而王金强家庭牧场就是华西牛品种培育项目户之一。
在谈起养殖户的贡献时,李俊雅说:“选育工作信息量大、环节多,科研单位不可能独立完成,在地方部门的统筹和支持下,通过统一技术方案和测定规程,我们与重点牧户和牧业合作社一道联合育种,用数据把每个环节联系在一起。”
目前,乌拉盖管理区共有507个华西牛养殖户,其中包括10家企业,当地已建立了25万余条育种信息的肉牛选育数据库。而作为主要育种基地,产业化将加速华西牛优良种质的推广。
企业:从卖牛到“卖种”的提质增效
初秋时节,在内蒙古奥科斯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海滨指着牧场上成群的华西牛告诉记者:“它们性情温顺,耐粗饲、耐寒冷、易管理,无论是北方农牧区还是南方丘陵山区,在环境适应性上明显优于国外肉牛,患病率也低于其他品种。”
在华西牛繁育饲养的每个环节上,马海滨都亲力亲为。一大早,忙活完棚圈内的事,他又坐在电脑前向国家肉牛遗传评估中心测定数据采集系统上传信息,而测定时间与信息上传时间最多不超过10天。
“为保证数据真实性,每次我都全程盯着核对,这些基础工作最怕出漏洞。”马海滨所说的基础工作,就是品种选育过程中的基础数据统计,而他测定统计出的基因数据,每头牛就多达87个。
创办公司的同时,马海滨又在乌拉盖管理区与牧户组建了博昊良种肉牛繁育专业合作社,多年来与专家及牧户联合开展肉牛生产性能测定、血样采集等基础数据统计工作。谈起华西牛的育成,他也在强调着谱系数据的重要性:“几十年前的数据我看过,都是记录在一些泛黄的草纸上,现在的牛往上能查到五个世代,谱系记录就没断过。”
华西牛的育成,也得益于锡林郭勒盟各地坚持多年的黄牛改良工作,2021年,全盟完成黄牛改良86.4万头,肉牛繁殖成活率达到82%,为构建现代良种肉牛繁育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前不久,来自通辽市的客商从奥科斯牧业有限公司购买了200头华西母牛,截至目前该公司已出售了300头华西牛,分别销往重庆、吉林、黑龙江及区内其他盟市,主要为6月龄的母牛犊,每头价格不低于3.5万元。
以2021年乌拉盖管理区其他肉牛每头1.2万元的均价计算,华西牛的价格高出了2万元左右。从由盟外引进良种,到来盟内购买良种,当地的肉牛产业实现了“弯道超车”。
品种提升了综合质量,也凸显了溢价功能。马海滨说:“随着新品种认定消息的广泛传播,最近联系买牛的客户特别多,拥有完整谱系身份的华西牛,卖出的不光是品质价,还有‘数据钱’。”
推动肉牛产业兴旺,种业必须先行。明年,马海滨计划建设华西牛核心育种场及种公牛站,从事胚胎移植、母牛扩繁及冻精推广。
目前,锡林郭勒盟已建成华西牛育种场19家,群体规模11320头,占全国“华西牛”育种群体的60%以上。
锡盟:将打造全国最大的华西牛供种基地
如何落实好党中央赋予的战略定位,提高优质畜种综合生产能力?未来,锡林郭勒盟将大有可为。
目前,华西牛已开始了第五世代的选育工作。随着华西牛选育提质工作的持续深入,其生长速度快、产肉多的优点将会进一步提升,为肉牛种源国产化提供重要的种质保证,满足肉牛种业内循环需求,优秀个体冻精可以对外出口,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预计到2027年,锡林郭勒盟每年可提供华西牛优秀采精种公牛200头,本交用华西种公牛达到300头以上,将辐射全国肉牛遗传改良工作。
锡林郭勒盟畜牧工作站副站长毕力格巴特尔说:“我们将结合肉牛数字化管理平台,建立华西牛育种数据库,梳理华西牛系谱数据,发展壮大华西牛核心群。预计5年内华西牛育种群达到2.5万头,核心群达到1万头,将锡林郭勒盟打造成全国最大最优最核心的华西牛供种基地。”
与种植业一样,种业也处于畜牧业产业链的源头,是迈向现代化的先导性工程。如何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目前,科研单位已与有关部门达成初步协议,准备在锡林郭勒盟建设一批华西牛育种场,通过生产推广优质华西牛冻精,加快华西牛优质基因的利用和普及。
“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背景下,单位面积的草场提质增效是至关重要的,兼顾经济效益和草场保护,华西牛是未来可期的。”李俊雅说,“我们的规划是,5年后,中国肉牛核心种源的进口替代率力争达到70%,华西牛的冻精市场占有率力争达到70%,在肉牛种业和产业上占有一席之地。”
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如今,以肉用西门塔尔牛为父本,以蒙古牛、三河牛、西门塔尔牛、夏洛莱牛组合的杂种后代为母本的肉牛新品种华西牛,已在锡林郭勒草原扭转了“畜”势,中国也正在这里打赢一场肉牛种业翻身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