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预计,到2050年,全球人口预计从74亿增长到90亿,如何养活这部分增加的人口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因此当众多科学家投身于满足人类蛋白质需求的研究,并试图通过转基因或培育人造肉的方式来解决人们的蛋白质需求的时候就显得不足为奇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赵建国带领的团队就是在这条道路进行尝试的科学家之一,他们利用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技术培育出一批健康的瘦肉猪,脂肪含量比正常猪少24%。赵建国博士表示,这些培育出的猪只可以较好地保持体温,在寒冷的天气下生存状况更好。这些猪只体脂更少的原因是它们拥有一种基因使它们可以通过消耗脂肪来更好地调控体温。新型猪最终可以帮农民节省供暖和饲养的费用,还可以防止数百万头仔猪在寒冷天气下遭受痛苦和死亡。
具体到技术层面,研究人员向猪胚胎的成纤维细胞基因组中内插入一种被称为解偶联蛋白1(UCP1)的基因,目的是减少猪脂肪沉积,提高瘦肉率。猪身上缺少这种其他大多数哺乳动物都有的“UCP1”基因,该基因可以帮助动物在低温环境下燃烧脂肪调节体温。科学家将小鼠的基因编辑到猪的细胞中,然后使用这些细胞创建了2553个克隆的猪胚胎。然后,遗传修饰的克隆猪胚胎被送入13只母猪的子宫。最终,3头代孕母猪成功分娩,生产下来12只雄性仔猪。
密苏里大学动物科学系的教授R.Michael Roberts,他认为,该研究具有很高的技术价值,“它为我们提高动物的福利和改善这些动物肉类产品的品质提供了方式。”但Roberts教授怀疑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是否会批准在美国市场出售转基因猪肉以及美国人是否愿意吃这种转基因猪肉。然而美国农业部(USDA)确实已经表示,不会CRISPR食物进行监管。
技术不只是为养猪户降低饲养成本和经济损失,它可以增加粮食产量,还有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不过这种技术和我们最近听到的实验室培育的“植物源肉类”和人造肉一样,距离普通的消费者还有很长的距离(虽然创造植物肉和人造肉的初创公司已经在努力实现产品商业化了),还面临诸如量产、价格和市场营销等的挑战。那些承担不起的人可能很难见到这样的肉,而那些并不担心价格但却非常操心健康和营养安全的人又要怎样去说服他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