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网友发微博称,南京农业大学研究发现南京市场上猪肉铅超标率达38%,引起极大关注。南京相关部门介入调查,查实为南京农业大学一篇论文引用了错误的猪肉标准,导致结论错误,论文作者已书面致歉。(10月16日《扬子晚报》)。
铅是一种具有神经毒性的重金属元素,铅经食物链上传递,进入人体后,含量超过一定水平就会对健康引起损害。严重时可引起头疼呕吐、惊厥昏迷等铅性脑病的表现,甚至死亡。偌大的南京市场,超过三分之一的猪肉已被重金属污染,自然引起市民恐慌。然而事实却是一场虚惊──子虚乌有的新闻,源于去年10月南农大一个教授和他的两位研究生在一份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又被几家学术网站转载。该论文错用标准,错作推论,一错再错,客观上又在食品安全伤口上撒了一把盐。
南京猪肉“躺着中枪”,确实发人深省。从三聚氰胺奶粉到瘦肉精、从地沟油到毒胶囊……食品安全问题确实令人忧心。然而确实也有虚假消息在蛊惑人心。与南京猪肉“被铅超标”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比如兰州拉面添加了致癌添加的谣言,6年中出现了两次;又比如“牛肉膏”的假新闻,是记者编造的;而“梅农给杨梅给打膨大剂,是网民凭着臆想的爆料;至于方便面桶荧光物质超标、葡萄酒农药残留致癌,更是某些企业打击竞争对手的手段……勿庸置疑,如果真的出现了食品安全问题,及时揭露,让消费者受到保护,让不法企业受到惩罚,理所当然。然而传得沸沸扬扬,却是空穴来风,这是食品安全难以承受之重。
唤回消费者的信任,须从拯救“市场生态”开始。要拯救“市场生态”,首先要严惩不法厂商,管好市场。但另一个下可忽视的问题是,不能让谣言火上浇油。刻意制造谣言是不能容忍的。在食品安全问题上,防止蛊惑人心的不实之言出现,与维护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知情权同样重要。规范食品安全信息的发布权责,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不论是出于什么目的,造谣惑众,混淆视听都应被追责。尽管网络是虚拟空间,但网络造谣并不虚拟,已实实在在地构成了危害。谣言是社会的公害,严厉惩治造谣的害群之马,才是根治之策。另外,有关食品安全的科研实验,必须慎之又慎,一丝不苟,决不能拍脑袋想当然。而对错误论文导致的不良影响,也不是一声致歉就能了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