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青海省科技厅了解到,作为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重要科研课题的“三江源区有机养畜技术推广及产业化示范”项目于9月14日通过专家验收,专家组评价认为,项目建立了当地生态保护与发展的可持续模式,相关成果达到国内领先。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区域,长江、黄河和澜沧江均发源于此。青海省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拥有近5.47亿亩天然草场,大部分位于三江源地区。为探索载畜量控制、草地生态保护、畜牧产业升级、牧民收入增加的可持续发展模式,2010年3月,项目组选择在三江源地区的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建立草地有机畜牧业规模化生产基地,通过相关生产技术突破,为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后续产业的发展提供示范。
项目负责人、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院长毛学荣介绍,项目实施两年来,引导牧民成立10个有机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建立了37523头牦牛、56756只欧拉藏羊有机养殖档案,开通河南县有机产品网并实现了牦牛、藏羊从有机养殖、屠宰加工、销售的有机产品质量可追溯,共生产符合国家有机食品生产标准的畜产品1733吨,并通过发展种羊产业等新增产值2898万元。
据了解,项目同时研究解决了高寒牧区有机畜牧业生产中牛羊粪便无害化发酵、生产有机肥技术和中兽药驱虫及微生态制剂防治幼畜肠道疾病技术,示范生产的1445吨有机肥就地分户生产利用,有效保护了天然草场生态环境。同时,研制的中兽药驱虫剂对牦牛、绵羊消化道线虫虫卵减少率均达到70%以上,微生态制剂防治效果达到90%,为中藏药和微生态制剂替代化学兽药提供了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