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六必居、王致和、月盛斋、宫颐府、京糖等著名品牌群的北京二商集团,产业规模位居首都国企食品产业的第一位,是北京食品行业的“排头兵”,常年来承担着北京食品市场的重要保障任务。
北京二商集团党委副书记徐淳介绍,为保障十一节日供给,二商集团已准备了20大类3000多种商品,将进行团购等促销,保障京城百姓的节日供给和餐桌安全。
每天宰60万头猪 保“十一”供给
位于通州区的二商大红门肉类食品公司,屠宰车间内的工作流程一览无遗:头戴帽子、脚踩长靴、身着统一长裤长袖工服的工作人员,正在对一排排的生猪进行宰割和检测。
北京二商大红门肉类食品有限公司是北京市场重要的猪肉食品供应源。总经理冯豪义介绍,公司1-8月份共屠宰生猪376万头,月平均屠宰47万头,而为满足中秋节和国庆节肉食品市场的需求,9月份,增加屠宰量,屠宰生猪达到60万头。
针对日前被媒体曝光的“火碱泡制美白猪蹄”事件,冯豪义提醒广大消费者,挑选猪蹄,“不能贪图个儿大”。他具体解释,“美白”猪蹄儿添加的双氧水和火碱,是为了让猪蹄变白和增重,中国的生猪重量一般在100—105公斤,单个猪蹄重量不会大于8两。猪蹄的颜色也很有讲究。他说,整个猪蹄的颜色不能太白,猪蹄尖儿的颜色如果泛白是不新鲜的,要挑选蹄尖儿呈红色的。
针对猪肉食品安全,冯豪义建议“要加强跨区域管理”。他介绍,北京每天需要约25000头猪的供应,由于本地产量有限,其中近4000—5000头猪来自外埠市场,但由于跨界跨区域管理难度较大,各地的屠宰场、猪肉厂质量等参差不齐,造假猪肉开始呈现跨区域的发展趋势,“应该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管理力度,尤其重视跨区域的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