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件按GB/T 1.1-201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由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74)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全国畜牧总站、中山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河南畜牧总站。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志刚、薛明、陈瑶生、张勤、王爱国、李学伟、潘玉春、李加琪、雷明刚、倪德斌、刘小红、邱小田、吉进卿。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种群分类、品种结构、种猪类型、性能测定、遗传评估、选种选配、繁育体系等种猪相关术语。
本标准适用于种猪质量检验检测、选育、生产、经营、教学和科研。
2 种群分类术语
2.1 品种
有共同来源,遗传性相对稳定,有独特的表型标志(如体型、毛色等),有一定经济价值,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数量的群体。
2.2 地方品种
在某一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环境下,经长期自然和(或)人工选择和封闭繁育所形成的品种。
2.3 引入品种
外来品种
从其他国家或地区引入我国的品种。
2.4 培育品种
在原有品种基础上,通过杂交育种或定向选育所形成的有别于原品种的品种。
3 品种结构术语
3.1 品系
同一品种内具有共同特征又具有不同于其他类群且能稳定遗传的独特特点,有一定数量和结构的种猪群体。
3.2 近交系
通过连续多代近交形成的品系,其群体的平均近交系数应在37.5%以上。
3.3 专门化品系
按照特定育种目标进行定向选育而形成的品系,具有某方面的突出优点。
3.4 父系
在商品杂交体系中,作为终端父本或用于生产终端父本的品种或品系。
3.5 母系
在商品杂交体系中,作为终端母本或用于生产终端母本的品种或品系。
3.6 配套系
在商品杂交中,为更好地利用杂种优势和杂交互补,经过筛选而形成的较为固定的由多个专门化品系组成的配套组合模式。
3.7 家系
由具有共同祖先的个体所组成的亲缘群体。
4 种猪类型术语
4.1 纯种
双亲为同一品种的猪只。
4.2 杂种
双亲为不同品种的猪只。
4.3 后备种猪
经过选择预备用于种用的公猪或母猪。
4.4 种公猪
用于配种繁殖后代的公猪。
4.5 种母猪
用于配种繁殖后代的母猪。
5 性能测定术语
5.1 种猪登记
按照规定程序将符合品种标准的猪只进行登记的过程。
注:登记内容包括猪只的出生日期、性别、出生重、系谱等。
5.2 性能测定
在一定条件下观测、度量个体性能表型值的活动。
注:为客观评价猪只生产性能、遗传评估与选种选配提供依据的措施。
5.3 测定站测定
中心测定
由测定站或测定中心按标准或规程的要求,在相同时间内和相同环境条件下,集中对各猪场的猪只进行性能测定并出示结果的过程。
5.4 场内测定
现场测定
在场内按照标准或规程的要求对猪只进行性能测定并出示结果的过程。
6 遗传评估术语
6.1 遗传评估
对个体在一个或多个性状上的相对遗传优劣进行评估。
注:通常是用估计育种值或选择指数来度量。
6.2 育种值
个体所携带的影响某性状的所有基因的加性遗传效应之和。
6.3 综合育种值
多个性状的育种值按照各性状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加权求和所得到的值。
6.4 经济权重
综合育种值中对各性状的育种值根据性状的相对经济重要性所给予的加权值。
注:某一性状的经济权重通常是指当其他性状保持不变时,该性状每改变一个单位所获得的边际经济效益。
6.5 估计育种值
根据各种可利用的信息(表型、系谱、基因组等)对个体育种值进行估计所得到的估计值。
6.6 最佳线性无偏预测
基于线性混合模型,按照最佳、线性和无偏的原则对随机效应进行预测的一种统计学方法。
6.7 选择指数
用于衡量个体相对遗传优劣性从而用于种用个体选留的指标。
注:单性状选择时,它是根据各种信息来源(候选个体本身及其亲属)提供的表型信息估计的育种值;多性状选择时,它是根据性状的相对重要性将各个形状的估计育种进行加权合并所得到的指数,是综合育种值的估计值。
6.8 父系指数
用于父系品种(系)中种用个体选择的选择指数。
6.9 母系指数
用于母系品种(系)中种用个体选择的选择指数。
6.10 联合育种
通过跨场间种猪联合遗传评估实现种猪跨场比较和选择的育种方式。
6.11 场间关联性
不同场个体间因具有亲缘关系(既遗传联系)或(和)在共同环境下(如中心测定站)进行生产性能测定而建立起来的关联程度。
注:一定程度的场间关联性是进行跨场联合遗传评估的前提,通常用同期组效应估计值的方差和协方差来表示。
7 选种选配术语
7.1 选种
从候选群体中选出遗传上符合要求的猪只留作种用的过程。
7.2 单性状选择
根据候选个体在某一性状上的相对遗传优劣的选择。
7.3 多性状选择
综合考虑候选个体在多个性状上的相对遗传优劣的选择。
7.4 个体选择
根据个体本身在整个候选群体中的相对遗传优劣选留种用个体的选择。
7.5 家系选择
以家系为单位选留种用个体的选择。
注:一般家系是指全同胞家系。
7.6 家系内选择
根据个体在家系内的相对遗传优劣性选留种用个体的选择。
7.7 表型选择
根据候选个体性状表型值的相对优劣的选择。
7.8 育种值选择
根据候选个体的估计育种值的相对优劣进行选择。
7.9 标记辅助选择
结合表型信息或估计育种值和遗传标记信息进行的选择。
7.10 基因组选择
结合表型和基因组信息进行的选择。
7.11 选择差
根据某个选择依据进行选择时,所有选留后备种猪的平均值与所有候选的平均值之差。
7.12 选择强度
标准化的选择差。
注:将选择差除以选择依据的标准差所得到的价值。
7.13 留种率
根据某种选择依据选留的后备种猪数占候选个体数的百分比。
7.14 选择准确性
育种值估计的准确性。
注:用估计育种值与真实育种值之间的相关系数来度量。
7.15 时代间隔
留种个体出生时其父母的平均年龄。
7.16 选择反应
遗传进展
选留的种猪所生子代群体相对于亲代群体的遗传优势。
注:用子代群体的平均育种值与亲代群体的平均育种值之差来度量。
7.17 选配
根据种猪培育的不同目的确定个体间的交配体制。
7.18 性能选配
品质选配
考虑交配双方生产性能和(或)体型特点的选配方式。
注:分为同质选配和异质选配。
7.19 同质选配
选择在生产性能和(或)体型相似的公、母猪交配的选配方式。
7.20 异质选配
选择在生产性能和(或)体型上不同的公、母猪交配的选配方式。
7.21 亲缘选配
根据交配双方的亲缘关系进行选配,可根据需要有意识地减少近交或增加近交。
7.22 亲缘系数
用于度量两个个体亲缘关系的系数。
7.23 近交
有亲缘关系(如全同胞和半同胞等)的个体间的交配。
7.24 近交系数
用于度量个体近交程度的系数。
注:为该个体基因组中任一随机选取的基因座上的两个等位基因同源相同的概率。
7.25 测交
某个基因座上已知为隐性纯合子的个体与一个基因型未知的个体进行交配。
注:用于测定该个体是否为隐性基因的携带者(杂合子)。
8 繁育体系术语
8.1 商品代猪
商品猪生产体系中用作商品肉猪的猪群。
8.2 父母代猪
商品猪生产体系中作为商品代猪父母的猪群。
8.3 祖代猪
商品生产体系中作为父母代猪父母的猪群。
8.4 曾祖代猪
商品生产体系中作为祖代猪父母的猪群。
8.5 纯繁
在同一品种内进行交配繁殖的过程。
注:所生产的后代均为纯种。
8.6 杂交
不同品种(系)个体间的交配。
8.7 杂种优势
杂交所产生的的后代(杂种)在某性状上超过双亲平均水平的现象。
8.8 二元杂交
两个品种之间的杂交。
8.9 三元杂交
两个品种杂交后,所生二元杂种猪再与第三个品种的杂交。
8.10 双杂交
用4个品种分别两两杂交,产生后代之间的杂交。
8.11 回交
将两品种杂交的后代与两亲本品种中的一个进行交配的杂交。
8.12 导入杂交
将一个品种(供体)的某个优良基因导入另一个品种(受体)而进行的杂交。
注:在导入该优良基因的同时,要将供体的其他基因排除在外。基本做法是,先将供体与受体杂交(此时后代基因组中供体和受体的基因各占一半),然后选择拟导入基因的携带者与受体进行连续多代回交,直至回交群体中供体的基因比例降到可接受的水平,而后再进行横交,以固定导入的基因。
8.13 级进杂交
将一个品种(A)的基因组逐渐换为另一个品种(B)的基因组所进行的杂交。
注:基本做法是将A和B杂交,然后连续地与B进行回交,直至群体中的品种B的基因组比例达到所期望的水平。
8.14 轮回杂交
杂交的各原始亲本品种轮流作为父本与各代杂种(母本)进行杂交。
8.15 终端轮回杂交
采用两品种轮回杂交方式生产后备母猪,然后与终端父本公猪杂交生产商品肉猪。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于2021年5月7日发布,2021年11月1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