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随着消费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追根溯源”的需求催生了近年来食品溯源行业的兴起和发展。但是食品溯源并没有因RFID技术而实现质的突破,在推广试点的过程中,不少消费者、企业都提出质疑。那么,建立完整的食品可追溯体系究竟有什么难点?未来这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又将怎样?区块链和物联网技术能否在整个行业掀起一股巨浪?
1、我国食品溯源存在的现状
企业端:溯源成本负担过重
产品溯源是一个大工程,涉及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等环节,因此需要平台化的方式支撑。企业建立溯源平台的人工成本和软硬件维护成本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存在投入大、维护多、产出少等弊端。因此建议企业选择具有专业性、权威性、公信力强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借助平台建立溯源体系,即可将成本控制在可承担范围,又能通过溯源为企业带来效益。
消费端:尚未形成使用习惯
食品安全溯源理念在消费者中的普及度和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调查显示,有消费者表示,之所以选择贴有追溯码的食品,只是本着安全考虑,但从没有专门扫二维码查询,而且也确定不了上面的信息是否真实。对此,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应加大对食品安全的宣传,使消费者对拥有可追溯系统的食品具有更强的消费意愿,从而让更多的人关注、了解食品溯源系统。只有社会各界都参与进去,食品溯源系统体系的建立才能真正实现预期的效果。
扫码溯源不仅可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形成召回制度,一旦发生问题,精准找到问题产品批次,精确到每件产品,最大程度保障消费者安全,降低社会伤害。
2、溯源最早的概念及技术分析
溯源,追本溯源,探寻事物的根本、源头;最早是1997年欧盟为应对“疯牛病”问题而逐步建立并完善起来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这套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由政府进行推动,覆盖食品生产基地、食品加工企业、食品终端销售等整个食品产业链条的上下游,通过类似银行取款机系统的专用硬件设备进行信息共享,服务于最终消费者。
技术分类及优势
溯源技术大致有三种:一种是RFID无线射频技术,在产品包装上加贴一个带芯片的标识,产品进出仓库和运输就可以自动采集和读取相关的信息,产品的流向都可以记录在芯片上;
一种是二维码,消费者只需要通过带摄像头的手机拍摄二维码,就能查询到产品的相关信息,查询的记录都会保留在系统内,一旦产品需要召回就可以直接发送短信给消费者,实现精准召回;目前二维码技术应用较为便捷。
还有一种是条码加上产品批次信息(如生产日期、生产时间、批号等),采用这种方式生产企业基本不增加生产成本。
3、商业饮食服务业产品溯源平台
当前食品溯源的平台模式分为:企业自建类平台、政府组建类平台、第三方服务平台。大多数企业自建的食品溯源平台,仅仅是作为内部管理工具来使用,主要靠企业的自觉、诚信和上游企业对下游企业产品的初步把关,并未和相关监管部门打通。溯源系统不跟监管部门做对接,相关的数据就无法保证真实性。许多第三方服务平台多为企业性质,缺少公信力和国家监管性。
万众追溯体系联结企业端、消费端和监督端,三方协作,确保数据真实可信,共建诚信追溯。
平台特点:
客观公正性:以第三方监管为主,具有很强的政府公信力;
唯一性:一物一码,保障产品“身份证”独一无二;
开放性:可兼容不同行业追溯子系统;
安全性:建立数据保障体系,保护数据安全;
性价比:二维码溯源成本低,实用性高。
4、基于区块链与物联网技术的溯源探索
溯源技术提出已久但至今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传统中心化的记账模式极易受到人为因素控制或更改,而不被消费者认可。近年来,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市场开始意识到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的分布式账本,有效的解决了传统溯源的痛点。
食品从生产到餐桌中的环节,参与主体多,传统的储存方式信息较为独立,不便于多方协作。数据在经过多个主体时,不仅工作量大效率低,且容易被人为更改。利用区块链这种分布式账本技术,由于数据对所有人公开且高度透明,信息的共享效率大大增加,且无法由任何一方篡改,为数据在传输环节增加了信用背书。
除此之外,产品溯源对于物联网的技术要求也是必不可少的。物联网承载的是前端信息的采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不论是传感器还是智能设备的运用,物联网技术通过设备采集数据,是连接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的重要纽带,运用到食品溯源中,可以实现对所需数据的有效采集,包括检测动植物的生长情况和各类指标。因此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一定要让区块链结合物联网前端设备,信息由物联网前端的智能传感器设备进行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