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研究不同滚揉处理对成熟过程中羊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择小尾寒羊9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3只,屠宰后取背最长肌,对照组不进行滚揉处理,1组轻度滚揉10min,2组重度滚揉30min,于4℃下分别成熟12,24,72,120h,分别测定蒸煮损失、剪切力、小片化指数( MFI)以及肉色等指标。结果表明: 1组、2组的羊肉蒸煮损失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其中2组的蒸煮损失最小;成熟12,24,72 h,对照组羊肉的剪切力显著高于1组、2组( P<0.05) ,其中2组的羊肉剪切力最小,嫩度最大;成熟12,24,72h,1组、2组羊肉MF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2组>1组>对照组;此外,滚揉处理还显著提高了羊肉的L*、b*值,显著降低a*值(P<0.05)。说明滚揉加快了肉的成熟速度,改善了羊肉的食用品质。
关键词:滚揉;羊肉;成熟;品质;背最长肌
羊肉味道鲜美,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特点,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但由于我国羊的养殖多以散养为主,加工技术落后,羊肉的品质较差,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严重制约着我国羊肉加工产业的发展。羊肉的食用品质主要包括嫩度、色泽、多汁性和风味等方面,其中羊肉的嫩度被认为是食用品质中最重要的指标,嫩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羊肉的价格。针对这些问题,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对肉的品质以及加工工艺进行了大量研究。滚揉工艺是西式肉制品加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肉的食用品质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孙建清等研究发现,滚揉可以改善火腿的保水性以及质构特性。F.Deumier等研究发现,滚揉可以促进盐的快速渗透,提高腌制效率,改善肉的品质。苑瑞生等研究认为,滚揉处理提高了鸡肉调理制品的保水性、pH值,改善了鸡肉调理制品的色泽、嫩度等食用品质。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滚揉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禽肉加工方面。滚揉技术对羊肉品质的影响研究报道较少,而且缺乏系统性,对滚揉改善羊肉品质的机制也需要深入探讨。本研究以小尾寒羊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不同滚揉处理( 轻度滚揉和重度滚揉) 对羊肉嫩度、保水性及色泽等品质的影响,为改善羊肉品质和滚揉技术在羊肉嫩化的工业应用中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
全自动呼吸式真空滚揉机(型号为GR-20);真空包装机(型号为DZQ-400/2S);电热恒温水浴锅(型号为DK-S28);质构仪(型号为TA-XT2i),英国Stable MicroSystem公司生产;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型号为721);色度计(型号为GR-400)。
1.2 试验动物及分组
选择体重35kg10月龄小尾寒羊9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3只,屠宰后取背最长肌,对照组不进行滚揉处理,1组轻度滚揉10min,2组重度滚揉30min,滚揉完成后按照取样点将肉样均等切分成块,进行真空包装,置于4℃条件下分别成熟12,24,72,120h。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1 剪切力的测定 采用Warner-Bratzler 法测定样品的剪切力。样品水浴加热至中心温度75℃,保持20min,0~4℃冰箱过夜。用直径1.27cm的中空取样器沿肌纤维方向取样( 避开筋腱) ,然后用剪切力仪垂直肌纤维方向测定每个肉柱的剪切力,取平均值。
1.3.2 蒸煮损失的测定 取一定大小(2.5cm×2.5cm×4.0cm)的背最长肌肉块准确称重后密封,以80℃ 恒温水浴加热肉样中心温度至75℃,保持20min,于0~4℃温度条件下冷却12h,用滤纸吸干表面水分,称重。计算公式: 蒸煮损失=[(肉样煮制前重量-肉样煮制后重量)/肉样煮制前重量]×100%。
1.3.3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采用双缩脲法测定蛋白质浓度,用牛血清白蛋白( BSA) 作为标准蛋白。
1.3.4 肌原纤维小片化指数(MFI)测定 按照参考文献方法测定MFI。
1.3.5 肉色的测定 取12~13肋骨至荐椎的西冷肉,去除结缔组织和脂肪,取厚约1cm,长宽各3cm左右的长方体肉样,在空气中暴露30min,用便携式色度仪测定L* 、a* 、b*值。光源D65,测量直径8mm,每个样品测定3个位点,取平均值。
1.4 数据的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Duncan’s法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滚揉处理对羊肉蒸煮损失的影响 见图1。
图1 不同滚揉处理对羊肉蒸煮损失的影响
由图1可知:与对照组相比,滚揉处理后羊肉的蒸煮损失均降低,经统计学分析,组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成熟24h对照组的蒸煮损失显著高于1组和2组(P<0.05);从各个成熟阶段比较,2组羊肉的蒸煮损失均最小,1组次之。说明滚揉处理提高了羊肉的保水性,并且重度滚揉效果优于轻度滚揉。这与苑瑞生等、T.Dzudie 等认为滚揉处理降低肉的蒸煮损失,提高肉的保水性的研究结果一致。滚揉提高了肉的保水性可能是由于滚揉改善了羊肉的组织结构,使盐溶性蛋白质向肉表面富集,在肉的表面形成一层膜,阻止水分散失;此外,盐溶性蛋白质还能结合部分自由水,从而提高了肉的保水性。
2.2 不同滚揉处理对羊肉剪切力的影响 见图2。
图2 不同滚揉处理对羊肉剪切力的影响
注: 同一成熟时间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P<0.05) ,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由图2可知: 随着成熟时间的延长,各组的羊肉剪切力均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组相比,成熟12,24,72h1组、2组羊肉的剪切力均显著降低(P<0.05) ,其中2组的羊肉剪切力最小;成熟120h 1组、2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P>0.05) 。说明滚揉处理提高了肉的嫩度,而且重度滚揉对肉的嫩度贡献更大。这与丁玉庭等、徐为民等、J.E.Hayes 等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是由于滚揉的摔打作用导致羊肉肌原纤维受损,使肉质松软,剪切力减小,而嫩度提高;此外,滚揉处理可能导致羊肉肌细胞中内源性蛋白酶的释放,使肌原纤维骨架蛋白迅速降解,肌节结构完整性得到破坏,使得羊肉的剪切力减小,嫩度提高。
2.3 不同滚揉处理对羊肉MFI的影响
2.3.1 蛋白质标准曲线 见图3。
图3 蛋白质标准曲线
由图3可知,蛋白质标准曲线的回归方程为y =0.311x+0.001,R2=0.9997,可用于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2.3.2 MFI测定 见图4。
图4 不同滚揉处理对羊肉MFI的影响
注: 同一成熟时间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P<0.05) ,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 。
由图4可知: 随着成熟时间的延长,MFI逐渐升高,宰后成熟12,24,72 h对照组、1组和2组MFI差异显著( P<0.05),且2 组>1组>对照组;成熟120h各组羊肉MFI差异不显著(P>0.05)。MFI是反映肌原纤维内部结构完整性破坏程度的指标,与肉的嫩度显著相关。说明滚揉处理加快了羊肉的小片化程度,提高了羊肉的成熟速度。
2.4 不同滚揉处理对羊肉肉色的影响 见表2。
表2 羊肉肉色测定结果
成熟时间/h | L*值 | a*值 | b*值 | ||||||
对照组 | 1组 | 2组 | 对照组 | 1组 | 2组 | 对照组 | 1组 | 2组 | |
12 | 35.18a±1.89 | 36.39b±0.99 | 36.42b±0.99 | 15.06a±0.65 | 14.41b±0.82 | 14.39b±0.38 | 5.21a±0.73 | 5.84b±0.47 | 6.28b±1.13 |
24 | 40.33a±0.25 | 42.54b±0.14 | 43.06b±0.16 | 14.62a±0.20 | 14.28b±1.26 | 13.92b±0.40 | 5.45a±0.32 | 6.23b±0.82 | 6.48b±0.71 |
72 | 38.34a±0.21 | 40.38b±0.70 | 41.02b±1.08 | 14.45a±0.12 | 14.02b±0.36 | 13.90b±0.66 | 6.02a±0.23 | 6.54b±0.59 | 6.76b±0.08 |
120 | 37.88a±1.68 | 38.24b±0.26 | 38.32b±0.87 | 13.43a±2.41 | 12.86b±0.42 | 12.54b±0.91 | 7.02a±1.04 | 7.43b±0.67 | 7.59b±0.45 |
注: 同一指标同行数据肩标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P<0.05) ,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 。
由表2可见: 1组、2组羊肉L* 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经过滚揉处理羊肉的L*值显著提高,可能与肉的保水性有关,滚揉处理后大量的自由水进入了肌细胞中,自由水增多改变肉的反射特性,提高了肉的亮度;随着成熟时间的延长,羊肉的a*值呈下降趋势,而且1组、2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可能是由于真空滚揉过程中随着部分氧气的消耗产生了CO2等产物,形成了低氧分压的环境,使氧合肌红蛋白变成高铁肌红蛋白,导致羊肉色泽变暗;1组、2组羊肉的b*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这可能是由于真空滚揉导致盐溶性蛋白质溶出以及肉的温度升高,造成微生物的孳生,导致羊肉的b*值升高。
3 结论
滚揉处理降低了羊肉的蒸煮损失,提高了羊肉的嫩度,加快了羊肉肌原纤维小片化程度,对羊肉色泽的改善具有一定作用,其中重度滚揉( 滚揉30min)处理的效果优于轻度滚揉处理(滚揉10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