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类行业是关系食品供应和公众健康的重要领域,包括屠宰及肉类加工业,是由牲畜屠宰、禽类屠宰、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三部分组成。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肉类总产量突破8700万吨,同比增长2%,人均肉类占有量达到64公斤。尽管我国肉类行业发展空间巨大,但同时在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面临不小的挑战。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冯平对肉类行业发展提出了三问。
冯平告诉记者,自2013年商务部生猪屠宰管理职能移交农业部并成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以来,肉类行业管理体制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分段管理、政出多门、行政效率低下的现象有了很大改观。但是,由于肉类产业链较长,关系比较复杂,在行业管理体制上仍然遗留了一些问题,影响行业治理能力的提高,亟须在深化改革中解决。
一问:肉类行业发展规划 由哪个部门牵头制定并组织落实?
《肉类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是在2010年由工信部牵头组织制定、2012年2月由工信部、农业部联合签发的。当时,商务部虽然是屠宰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但没有参与这项规划的制定和发布。因机构的变动,“十二五”规划中若干“工程”未能得到有效实施。
自2013年国家决定将屠宰管理职能由商务部划归农业部之后,经过两年多来的努力,各地正在落实相关的各项改革措施。进入2015年,农业部作为屠宰行业的主管部门,已经开始着手组织开展生猪屠宰行业“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同时,肉类加工行业“十三五”规划的预研究工作也已经由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启动。在以农业部为行业主管部门的新体制下,如何推进肉类行业的工业化、信息化及“两化融合”,并实现与农牧业现代化的有机结合,是关系到肉类产业结构调整、质量效益提高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问题。
二问:肉类行业标准 由哪个部门牵头制定组织落实?
目前,肉类行业的标准化管理工作相当混乱。屠宰机械标准制定就曾经被长时间搁置。受原来分段管理、政出多门的旧体制的影响,农、工、商三部门都在肉类行业推进标准化管理,包括中国商业联合会肉禽蛋产品国家标准专委会。肉类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后,相关的标准化管理体制都在跟进和研究中。如何规范行业标准化管理,改变标准“政出多门”的乱象,做到统一、科学、有效,是关系到肉类行业稳定有序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三问:肉类行业信用体系建设 由哪个部门负责组织指导?
自2004年国家开始实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以来,肉类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4-2007年,由国家食药监总局负责牵头组织推进;第二阶段是2007-2009年,由商务部、国资委共同组织推进;第三阶段是2010-2013年,由工信部负责牵头组织推进。
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后,农业部、工信部和国家食药监总局等部门在安排2015年工作任务中都提出要加强肉类行业的信用体系建设。在新的发展阶段,如何指导和规范行业信用管理,加强行业自律,改变政出多门、政令多变的乱象,做到政令统一、诚实守信,是关系到肉类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问题。
冯平强调,像这些涉及产业规划、行业标准、诚信体系建设等事关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基本稳定的行业管理体制保障,是很难解决的。为此,冯平建议:
1.肉类行业管理职能应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集中,实施一体化管理,增强行业治理能力,提高现代化水平。
2.明确由农业部、工信部联合组织制定《肉类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由农业部畜牧业司、兽医局、农产品加工局、市场与信息司等相关司局参与,联合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共同组织制定。涵盖从畜禽养殖、屠宰分割、肉类加工到冷链流通、市场销售等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用工业化、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3.按照统一、科学、有效的要求,由国标委、农业部、工信部等有关部门清理、修定现行标准;组织并指导肉类行业协会、肉类产业技术联盟等制定发布并宣贯落实,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完善标准管理。
4.鉴于肉类行业信用体系建设一直以食品安全为核心,建议在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统一领导下,深化体制改革,政府依法监管,协会严格自律,改变长期以来肉类行业信用建设政出多门、政令多变、法制薄弱的弊端,从畜禽养殖环节开始至销售终端,建立统一的、覆盖全产业链的信用管理(风险控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