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实现肉品从生产到屠宰等环节的全程实时监管及全方位快速追踪,云南省于2014年启动了畜产品“放心肉”工程建设,构建了“放心肉”追溯系统。该系统实现了猪肉产品生产环节监管及来源追溯的网络化管理,追溯准确、效率明显、质量安全。本文对推广应用可能遇到的经费、制度、宣传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思考,以期为各地实施“从养殖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 ;放心肉;监管;追溯;从养殖到餐桌
“放心肉”的概念是针对市场上销售的畜产品不安全卫生而提出来的。国家对畜产品质量的安全监管越来越严,明确要求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2014年以来,云南省探索实施了畜产品“放心肉”工程,构建一体化全程电子数据监管体系,实现动物源性食品从生产到屠宰等环节的全程实时监管及全方位快速追踪,提高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1 “放心肉”工程的背景与构建思路
1.1 构建背景
2014 年以前,云南省在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尚未形成从畜禽养殖、畜产品生产到加工和流通等环节的全链条电子化监管体系,在动物屠宰和流通环节查出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或发生安全事故时,难以实现对动物的原产地进行快速、准确的追溯,进而难以实行全面科学、有针对性的监管。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指出“可追溯性”是风险管理的关键,建立动物产品追溯体系,保障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成为实施“放心肉”工程的基础保障。
1.2 构建思路
把从养殖到畜产品销售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信息可实时写入同一标签,通过产品标签上的追溯码,可查询到畜产品的饲养、生产、加工、销售和企业。从活猪离开产地到被屠宰加工为肉品,直至进入流通领域等各环节中,屠宰环节是整个肉品质量监管的关键点。云南省畜产品“放心肉”工程建设的思路是以屠宰环节为切入点,研发专门的肉品安全追溯系统。利用互联网对进场屠宰的生猪采集其产地检疫、货主等信息,并登记待宰圈舍号,然后通过待宰圈舍号关联猪肉产品从活猪来源到屠宰等环节的数据,生成含有屠宰场名称、屠宰检疫时间、养殖场(户)名称、产地检验时间、检疫(检验)单位等重要信息的二维码,供公众或管理部门查询、监督,实现猪肉产品生产环节可监管,产品来源可追溯,安全责任可追究,保障公众吃上“放心肉”。
2 构建内容
云南省畜产品“放心肉”工程的构建主要是研发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管理软件,在数据中心配备流媒体服务器、管理服务器和远程监控管理软件系统,对纳入追溯管理的养殖场和屠宰场进行管理;在屠宰包装车间和销售点安装电脑和条码打印机进行追溯码打印。该追溯平台涉及人员组织、单位管理、数据收集与关联、软件系统运行等内容,通过对在追溯路径节点上的单位、人员管理,将溯源数据统一采集至数据中心,由软件完成追溯信息的分析、归类、汇总,从而实现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图1)。

图1 畜产品“放心肉”工程组织结构
3 应用操作
3.1 养殖到屠宰环节
省外动物贩运人在省外开具产地检疫证后,运输动物经过云南省的道路检查站时,道路检查站对其动物进行检查并登记相关信息,然后放行其到达指定的屠宰厂(场)。省内的动物贩运人开具动物检疫证后,直接将动物运送到指定的屠宰厂(场)。
3.2 宰前检疫内部
对进厂屠宰的动物,在屠宰厂入口实施查证验物,并在追溯平台登记其产地、货主、检疫证号、联系方式等相关信息,记录动物进入屠宰厂后存放的待宰圈编号。宰前检疫后,给每头动物按照“待宰圈号-索引号”的方式打上刺青号(如123-001),然后进行屠宰。
3.3 宰后到市场环节
动物被屠宰后,由驻场官方兽医在追溯系统录入刺青号,并开具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根据刺青号,系统将自动产生追溯码。根据猪肉产品的分割情况,利用追溯码打印相应分割数量的二维码标签并张贴到相应的动物产品上,然后进入市场。
4 追溯流程
带有追溯码的畜产品被运至市场后,消费者购买肉品,即可通过手机或触摸屏查询机查询相关畜产品的屠宰检疫时间、养殖场(户)名称、产地检疫时间、检疫(检验)单位、经销商等信息,实现了猪肉产品的全过程安全追溯。管理者通过粘贴于肉品的二维码或进入系统查询到相关畜产品的信息,达到对畜产品安全追溯的有效管理(图2)。

图2 畜产品“放心肉”工程追溯流程
5 成效分析与体会
5.1 应用效果明显
自2015年5月工程运行至2016年底,共实施猪肉产品追溯5842头,生成追溯码5842个,打印二维码30591个,通过手机扫描产品或检疫证上的二维码标签就可以查询到活猪来源、产地检疫时间及检疫人员姓名、屠宰场名称、屠宰检疫检验时间、经销商姓名等信息,实现了肉品从生产到经营的全程追溯,试点企业投入较低,操作流程简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被农业部评选认定为全国2016年“互联网+”现代农业百佳实践案例。
5.2 追溯更准确,监管更有力
实施追溯的每份肉品都有特定的“身份标识”,肉品的流动“轨迹”被详细记录,一旦出现不合格肉品,就可以依据身份标识的唯一性和流动轨迹进行准确追溯。将监管部门、屠宰场、饲养者、销售者、消费者等社会资源融合在一起,相互配合与制约,形成了更加强大的监管合力,节约行政成本,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5.3 信息更透明,效率提高更明显
该系统与云南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化管理平台紧密衔接,各种信息互通互用,信息更加透明化、即时化,各层管理者可通过网络简单快捷查询到相关信息。通过肉品二维码,监管者不需要对饲养、屠宰等过程时刻跟踪监管,只需对终端肉品进行监管,一旦发现情况,采取逆推的方式,环环追查责任主体,责任主体对结果负责,提高了监管效率。
5.4 生产更规范,质量更安全
云南省畜产品“放心肉”工程的构建实现了肉品从生产到流通到餐桌的全程追溯,仅在检疫出证环节由官方兽医增加了追溯码打印流程,屠宰场未增加岗位和工作量,还对屠宰企业实时监督,规范了屠宰企业生产行为,提高畜产品质量。
5.5 适当的投入,获得较高的效益
畜产品“放心肉”工程总投入约160万元,提升了屠宰企业形象,提高了消费者的满意度,肉品销售量得到提高,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并实现了畜产品从养殖到屠宰等环节的全链条信息互联互通,为动卫生监督工作由传统模式向信息化、大数据模式推进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社会效益明显。
6 思考
6.1 提供经费保障
畜产品“放心肉”工程的运行,需要开通互联网,配备(更新、更换)电脑、打印机、色带等设备和耗材,若缺乏财政性经费支持,发生的费用由企业自行承担,企业经济负担相对增加,可能会产生消极行为,抑制工程的推广应用。争取政府财政性经费支持,对屠宰企业、肉品销售商(户)予以一定的经费补助,对该项目进行推广示范,提高社会公众对畜产品消费安全的信息获取意识和能力,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水平。
6.2 逐步推动实施“放心肉”工程
在试点基础上,争取整合生猪调出大县资金,在全省所有生猪调出大县实施畜产品“放心肉”工程,由点及面,逐步深入推进该项工作。同时,将畜产品“放心肉”工程应用融入到云南省动物卫生信息化管理平台,确保相关单位(部门)资源共享、信息相通,形成对畜产品“放心肉”的快速、有效追溯。
6.3 健全完善有关制度与机制
从政府层面建立完善保障畜产品“放心肉”工程实施的规章和制度,对涉及“放心肉”工程推进的屠宰企业、肉品销售商、市场管理、畜牧兽医等单位(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和细化,相互间协同配合,形成推动合力。以市场销售终端为突破口,强化畜产品“放心肉”工程的应用宣传,营造政府主导、企业实施、部门协作、公众监督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