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全产业链运行模式在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及治理等方面效果显著,有利于保证畜产品的质量安全,促进畜牧业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的转变。因此,应提升企业全产业链质量安全控制能力,建立全产业链合作共赢的利益分配机制,搭建全产业链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力度,并实现全产业链循环经济的协同发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肉蛋奶等畜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但随之而来的食品质量安全事件也频繁发生。畜产品的质量安全不仅直接关系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并且影响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畜产品的全产业链质量安全控制模式,可实现从农场到餐桌的全封闭化管理,做到畜产品全产业链的安全生产和精细加工,有利于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畜牧业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的转变。目前,国内一些大型涉农企业为解决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正在尝试应用全产业链运行模式,逐渐向农产品原料获取、运输、加工直到终端消费各个环节渗透。因此本文以畜产品质量安全为视角,以东北地区某牛肉加工企业为案例,对全产业链运行模式在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及治理等方面的效果进行深入探讨。
一、实施畜产品全产业链质量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畜产品产业链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产生质量安全问题,而在产业链各环节缺乏有效沟通和监督管理的情况下,一个环节的质量安全问题会随产业链延伸至最终的消费者,进而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声誉和消费信心。尽管畜产品的初始原材料来自于自然环境,但随着农业污染的日益严重以及化工品在畜牧业的广泛使用,使畜产品从初始原材料开始,就隐藏着威胁食品安全的诸多不利因素,而较大规模的畜牧业养殖本身也容易成为污染源。在畜禽养殖过程中,生产和生活垃圾以及牲畜排泄物或病死牲畜尸体,如果处理不当都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并给畜产品带来质量安全隐患。因此,推广畜牧业全产业链运行模式是解决当前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
全产业链运行模式可在产业链内部实现协同效应,降低整个系统的运作成本,创造更高的附加价值,使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获得持久竞争力。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全产业链运行模式,可从种养源头抓起,立足自然养殖环境的生态安全,实现污染零排放的全程环保,构建涉及产地环境保护、牧草种植、饲料加工、繁育养殖、屠宰加工、市场营销等领域的一体化组织框架,提供“从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过程的质量安全控制。在全产业链运行模式下,畜产品加工企业以质量安全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通过建立和实施产品质量信息可追溯体系以及在改造和保护种养产地环境、生产加工技术设备和质量检测技术升级、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强投入,将极大提升畜牧业的现代化水平。
全产业链运行模式还有利于破解政府监管难题。目前,我国畜牧业仍然以小规模分散饲养为主,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政府对养殖户不良行为很难实现有效监督,而在畜产品终端实施批次检测和监管的成本非常高,出现问题很难追溯,因此,政府监管难度较大。在全产业链模式下,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责任主体,一旦出现质量安全问题,都必须由企业自身承担,所以企业会加强自身的质量安全管理控制,同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监控合作伙伴(包括上游养殖户和销售终端等)的质量安全控制行为,实现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过程控制。政府监管部门通过对企业的有效监管,能够从畜产品产业链内部找到问题根源,从而有利于提高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
二、畜产品全产业链质量安全控制模式的案例分析
在消费者对健康和食品安全日益重视的趋势下,为维护消费者信任,食品安全成为影响企业实施全产业链运行模式的重要因素。全产业链运行模式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资源主导型全产业链运行模式。依托原产地安全绿色的自然资源优势,以弥补技术、市场要素的不足,在强化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提升产业链层次。第二种类型是技术主导型全产业链运行模式。其优势环节在于产品精深加工和产业链组织机构构建,以技术控制力优势整合产业链,以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凭借先进的加工技术控制畜产品品质,采用前向一体化战略连接养殖源头,强化农资供应和优质产地的竞争优势; 采用后向一体化战略连接消费市场,树立垄断性的绿色营销品牌,最终形成技术主导型全产业链运作模式。第三种类型是市场主导型全产业链运行模式,主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分销和消费两个环节实现对全产业链上下游质量安全的控制。畜产品质量安全涉及饲料供应、畜禽养殖、屠宰、加工、运输、销售等产业链各个环节,其中技术是实现企业对产品全程质量安全控制的保证。因此,技术主导型全产业链运行模式有利于实现畜产品的质量安全。
东北地区某牛肉加工企业(以下简称 A 企业),通过采用技术主导型畜产品全产业链运行模式,较好地实现了畜产品全产业链质量安全控制。目前,A 企业已形成了集高品质种畜繁育、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运行格局(见图 1),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供应链质量安全控制体系。
图1 A企业全产业链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
(一)建立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
优良的畜禽品种是生产优质畜产品的基础。为获得优良畜种,加快生物育种进程,A企业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建立“胚胎工程研发中心”,聘请国内外育种和胚胎移植专家,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优质品种选育,并利用现有遗传资源及产业链,大量生产体外胚胎,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胚胎生产基地,为企业生产高品质牛肉产品提供保障。同时,为实现企业产品的全程可追溯,企业参与了农业部对相关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研究和开发推广工作,并将该系统运用到企业仔畜的繁育、养殖、屠宰加工全过程,建立起能够追踪、记录、统计和查询每一头牲畜的终身档案。企业的追溯管理系统直接延伸到销售过程,形成了采购子系统、销售子系统和外部追溯查询系统,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有计划地将其肉类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消费者在购买到牛肉产品后,可通过产品包装上的二维产品条码随时上网查询从仔畜阶段的父母基本信息、养殖户信息、养殖场信息、防疫饲料信息直到屠宰分割阶段的牛肉等级等全部信息。可追溯系统的建立,不但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实现肉牛的科学饲养和管理,同时能够消除不法者的造假可能,保证了消费者最大的知情权,全面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安全的品牌形象。
(二)构建质量安全控制的全产业链组织
A企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养殖模式,即公司为签约农户的良种母牛提供冻精,或利用胚胎移植技术将企业生产的胚胎移植到母牛体内,母牛怀孕产犊后,农户按照公司规定的标准将犊牛养殖到6个月左右,一部分由企业牧场饲养育肥,一部分由合作基地代养到14~16个月龄后,再由公司统一收购到企业牧场集中育肥。为保证农户繁育的顺利进行和合作基地的养殖水平,公司与合作农户(基地)都要签订合作养殖合同,并按合同约定为农户和合作基地提供冻精冷配、胚胎移植、疾病防治、喂养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服务。同时,企业委托配种员,负责肉牛的配种、合同签订、出生信息记录,并协助企业巡饲员对农户养殖进行监督指导,组织养殖户参加科学养牛知识培训,推广科学饲喂管理技术,指导督促农户按照相关技术标准科学养牛。良好的质量安全控制给农户带来更高收益,合作农户繁育一头胚胎犊牛,6月龄出售给企业时会比普通黄牛多赚1000元左右。由于企业的技术支持和按期回收肉牛,免除农民的市场风险和后顾之忧,使企业与养牛户之间逐渐建立起相互信任、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为实现绿色、循环生产以及牲畜养殖粪污综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做到生产与生态协调、环保与效益并重,企业成立了有机肥料加工厂,采用先进的有机肥料加工处理生产线和碳化设备,经过高温发酵、无害化处理和科学配方生产有机肥料,年可生产有机肥1万吨。在市场营销方面,为满足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求,A企业一方面以设立网上商城和线下会员店等方式将销售终端延伸至消费者,与消费者直接互动,及时了解消费者需求; 另一方面与其他食品销售企业达成战略伙伴关系,依托战略伙伴成熟的营销平台和完善的销售网络,加速企业肉类产品的市场开发和品牌推广,提高企业品牌知名度。
(三)开展企业内部质量安全控制
A企业通过自身的现代化牧场和产品加工中心,进一步保障其产品的质量安全。企业现代化牧场建有高档肉牛育肥舍、标准化粮仓和饲料加工车间。为保证育牛质量,企业饲料全部来自于绿色食品认证产地,育牛采用单头饲养方式饲养,并常年聘请国内外饲养专家进行技术指导,以达到提高优质牛出栏比率的目标。企业牛肉产品加工中心内建待宰圈、屠宰车间、排酸车间、分割车间、加工包装车间、冷冻库和冷鲜库。屠宰加工工艺采用国内先进的技术,并参考国际高档牛肉分割标准及企业实践经验,制定企业的牛肉等级评定标准,规范牛肉胴体生产与分割的品质和卫生条件。在整个屠宰加工过程中,按ISO22000认证体系和 HACCP认证体系的要求,使整个过程在卫生防疫部门监管下完成,最后产品经过真空包装,进入冷库,保证企业生产的每一级别牛肉都具有相同的质量和安全保证。
三、结论与建议
A企业全产业链质量安全控制模式的案例表明,全产业链运行模式既实现了企业通过产业链全程质量安全控制,提升品牌竞争力,避免消费者选择畜产品时的信息不对称,实现企业与社会、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 也有利于政府部门提高监管效率,完善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和建立畜产品质量信息可追溯体系。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升企业全产业链质量安全控制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畜产品的需求已由数量型消费转变为质量型消费,品质和质量安全成为畜产品加工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保障。面对消费者日益旺盛的需求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企业应积极主动形成全产业链质量安全控制能力。在畜产品加工过程中,凭借不断改进工艺设备、提高管理水平,严格规范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保证畜产品质量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市场营销方面,以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为依托,以市场开发和品牌建设为手段,与经销商形成战 略合作关系,构建企业销售终端,确保产品从生产车间到消费者的运输与销售安全。
(二)建立全产业链合作共赢的利益分配机制
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是维系企业全产业链有效运行的基本要求。应通过形成各成员之间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使合作农户分享到合理的产业链利润,实现农户增收,让参与各方感觉到努力付出最后会公平地分享收益、获得应得的回报,从而提高合作积极性,最终实现全产业链成员间长期亲密的合作伙伴和战略协同关系,有效降低全产业链的运行风险,保证各主体努力实施质量安全控制。
(三)搭建全产业链信息共享平台
通过构建全产业链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信息平台,可使全产业链上的养殖者、生产商、销售商以及政府和消费者及时了解畜产品不同阶段的质量安全信息。产业链各环节主体可通过数据共享,打破成员间信息交流瓶颈,对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进行有效规划,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政府也可利用这些信息数据,对各企业的经营行为实行监控。消费者可通过全产业链信息共享平台,对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及销售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监督,以保证自身的合法权益。
(四)实现全产业链循环经济的协同发展
大量畜禽生产加工的残余废弃物已成为处理难、危害大的污染物,不仅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也成为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大隐患。因此,解决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需要在生产加工环节引入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应将有市场资源或技术关联的企业或行业联合起来,充分利用先进的循环生物技术,将禽畜粪便和加工残余等污染废弃物,有效回收并综合利用,如开发生态有机液体肥料等,实现废物向原料的转化。在延伸产业链的同时,可提高终端产品附加值,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最终实现全产业链的零 排放、零污染,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推进环境、社会和企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力度
全产业链运行模式的有效推广,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扶持作用。一是应采取多种扶持手段,鼓励企业结合自身特色进行技术创新,促进畜牧业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二是鼓励企业创新全产业链运行模式,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合作生产基地,促进农户与企业的长期合作,为企业和农户和谐共生提供切实保障,实现农户和企业的共赢。三是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强化质量安全意识和自身监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