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上述情形并不是行业的整体态势。一些具有较大规模、技术积累较好、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仍然表现出了良好的增长。肉制品消费动力不足主要是由于肉类产品创新不足,不能满足新时代消费者的需求。随着部分大型肉类企业新产品的推出,以及对生产流程中卫生安全管理手段的提升,给市场注入了活力。在肉类机械行业中,与用户交流密切、研发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在智能、自动化、卫生安全、节能降耗、开源增效等方面,不断推出了适应用户新需求的设备产品,为肉类机械行业的持续向好发挥了作用。
在市场经济“新常态”下,积极求变和差异化创新尤为重要。肉类机械企业应积极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旧的发展模式和思维,强化内部管理,发展专而精,探索差异化,寻求新技术合作,努力步入“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制造业升级轨道。
在第十五届上海国际包装和食品加工技术展期间,肉类加工机械专业委员会吴建国秘书长一行,走访了上海及江苏的部分外资和国内肉类机械会员企业,进一步了解了肉类机械生产企业的现状。为适应新时期经济环境,努力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与各企业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走访期间,吴建国秘书长也对企业提出了很多发展建议和要求:
首先,我们作为食品加工机械制造者,要加快跟进食品卫生安全的需要,从主观上重视卫生和环境。一方面要从我们的产品设计入手,充分考虑到产品应用过程中的卫生因素;一方面要从我们的生产环境卫生入手,让我们的产品在洁净有序的环境中生产出来,在整个肉品卫生链中,先把好我们肉食机械制造的卫生关。再者,产品的用材要真材实料。目前,在食品机械行业中,对“不锈钢”的概念还存在误区,过去对食品机械普遍认为只要是“不锈钢”就符合对食品卫生安全的需要,而不同牌号的“不锈钢”是存在很大差异的,304不锈钢为国家认可的食品级不锈钢。
第二,设计和生产加工手段要提升,加强产品精细化思维。现在仍有很多企业的设计能力非常低,加工手段依然是车、铣、刨、磨、钳的落后母机。在产品设计手段方面,仍在沿用过去简单的设计软件甚至平面画图;要跟进现代科技的步伐,采用多维度设计技术,使产品结构更加精细、合理、精准。在关键零部件的加工方面,应运用更好的数控加工中心等先进母机,确保精密度,使产品的整体运行寿命更长、稳定性更好,让用户用的省心、放心。
第三,要跟进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技术应用的步伐,树立科技先导思维。当前,用工难、人力成本高企等现状突出。特别是肉类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在现代生产过程中管理难度极大。所以,肉类食品加工流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应用,已是必然的发展趋势。目前,如双汇、金锣等大型企业早已开始工艺流程优化的探索,尽可能以机械代替人工,从而确保产品卫生质量、增效降耗。
第四,是肉类加工机械的标准化生产。过去一直以来,我们国内的肉类加工机械厂家都是各自有一套独立的产品加工要求。例如绞肉机,每家生产的设备零部件用材、尺寸各有不同,是不能互换的,给用户的使用带来极大不便。中国肉类加工机械专业委员会已制定及实施了覆盖畜禽屠宰、肉制品初、深加工、调理肉制品等各类肉类加工机械的行业标准。过去参与标准制定和运用标准生产的相关企业,近年来的产品质量、性能稳定性、技术含量等各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以往依靠进口的大型肉类加工企业开始大量应用国产设备。
第五,加大研发投入和广泛合作,探索差异化,提升服务思维。国内肉类加工机械同质化现象仍然突出,在当前形势下应抓住契机,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利用成熟的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将自己的产品升级,与低端伪劣产品画出界限,拉开档次形成差异化发展。在产品研发方面,要与用户增进交流,吸取意见;目前行业中多数企业还是在生产单机产品为主,应多考虑前、后端工序的有效衔接,和整线流程的性能匹配;想用户所想、及用户所需,真正为用户的生产发挥增效降耗的作用。
近期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行各业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产业取得新突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肉类加工机械制造业作为民生基础产业的基础,应加快拓新思维,不断拓展肉类机械制造业新领域,跟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